关注| 西方石油巨头转向氢,石油时代或将结束

   2020-05-21 参考消息网

80

核心提示:西方石油巨头可能转向氢,这种极端前景第一次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石油时代的终结。俄罗斯《生

西方石油巨头可能转向氢,这种极端前景第一次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石油时代的终结。

俄罗斯《生意人报》5月18日刊发了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河东哲夫的署名文章,题为《石油时代或将结束?》。作者认为,本轮国际油价下跌可能不是一次性的,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西方石油巨头有朝一日向可再生能源相关领域大规模投资的脚步,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石油时代的终结。内容摘编如下:

世界石油需求锐减引起俄罗斯的担忧。而且,本轮下跌可能不是一次性的。即便人类战胜疫情,世界也势必将面临美国金融泡沫再次破裂的问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必将导致发生这种灾难(随之而来的是巨额预算赤字和无限宽松的信贷体系)。随着总统选举临近,金融市场可能将出现动荡,这将导致投机性货币工具的价值暴跌。如果这成为现实,那么复苏步伐将比2008年金融危机后更加缓慢。

全球经济面临“日本式衰退”

一些专家把即将到来的这种经济停滞定义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式的衰退”。这一类比正确吗?是的,对日本来说,20世纪90年代是同美国展开经济竞争并最终失利的时期。

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概要:先是美国逐步压低美元对日元汇率,以阻止日本对美大量出口;作为回应,日本开始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支持本国经济,但这催生出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热,引发“泡沫效应”;1991年,日本央行提高利率以遏制投机,导致房地产和股票价值暴跌,其结果是形成巨量所谓的“坏账”。随之而来的是众所周知的衰退:企业用利润还债,无人贷款投资,经济停滞持续多年……

事实就是如此,但这一现象并非日本所特有。问题不在于,极度诚实的日本人努力遵守信贷规定,不要求“注销”债务,就像俄罗斯通常所做的那样。问题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无法“注销”债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银行与企业将政府贷款用于自救,但后来它们努力尽快偿还这些债务。几年后它们作为纯粹的有自己“主权”的私企重新站稳了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依赖政府信贷会降低企业信誉。

如果不考虑这一特点,就会曲解真实情况。日本仍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说自1991年泡沫破裂以来的这些年被称作“失败的年代”),物价水平一直在下降。日本有足够的储备,可用来确保稳定和维持应有的进口。而且,如今的日本向包括韩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供应高质量的零配件和用于生产芯片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机床。

如果正在到来的全球衰退真能按“日本模式”发展,并不完全是件坏事。

但对俄罗斯来说,即将面临的是远比“日本式衰退”更可怕的一种危险。

西方石油巨头可能转向氢

首先,西方石油巨头可能转向氢,这种极端前景第一次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石油时代的终结。

请设身处地地为石油巨头们想一想:100多年来,它们赚得盆满钵满,可现在石油业的盈利江河日下,未来回报率也是问题,而这恰恰是西方公司和股东优先考虑的指标。利润必须增长或至少持平,这就意味着,必须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寻找新的商机,以确保在下一个100年里仍能财源滚滚。

这种寻找早已开始,投资领域也已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西方正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例如,德国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在所有能源中占46%,丹麦仅风力发电就占40%。汽油和煤油几乎被当作人类的敌人,因为在利用它们的过程中会形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使地球气候变暖的元凶,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不过,特朗普不认同这一点,但有意思的是,美国近10年依靠新能源发的电增长了一倍,其成本却比利用核能和煤炭发的电还低。

石油需求尚不会彻底消失

因此,西方石油巨头有朝一日向可再生能源相关领域大规模投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对石油的需求不会立马彻底消失。原油价格甚至可能出现些许反弹。但不要被短暂的行情欺骗,新兴产业即便不像石油那样令人血脉偾张,但它将带来可靠的长期利润增长,它代表未来。

目前最富有前景的能源是氢及通过燃烧氢发电的燃料电池。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正在美国研制使用这种燃料电池的新型汽车,英荷壳牌石油集团和其他一些公司也加入了该项目。德国和法国已开始试验使用新型燃料电池的火车。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仍能在一定时期内保住自己的地位,因为利用天然气制氢仍是比较廉价的方式。但是,如果能以更经济有效的方式获得氢(比如利用太阳能电解海水),那么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将势不可挡。

接下来怎么办?有一点很明显,俄罗斯必须建立不依赖矿物燃料的新发展模式,国外没有适合俄罗斯复制的模式,只能自己探索,而且还要迅速行动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