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业共建 打造完整氢能产业链

   2020-12-11 人民政协网

70

核心提示:冬日很冷,但氢能很热。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也让氢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

冬日很冷,但氢能很热。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也让氢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就有5大氢能项目签约,累计成交近百亿元。现场展示的氢能源电动车也一度进入第三届进博会的“爆品”榜单。而就在近一个月里,有关氢能主题的大会也正在密集召开。

氢能为何如此热?氢能未来的前景如何?对于已经进圈和即将进圈的企业来说,又有哪些期待?在12月4日举行的“氢能产业链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与企业就氢能的未来发展共话蓝图。

超高热度引企业纷纷进场

高质量能源转型是高质量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宏大“交响曲”正进入高潮。国际能源署倡议,不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或是疫情中,各国政府在能源领域经济促进计划中都应该牢牢抓住机会,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抓手,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同时加快能源清洁转型,这也将会成为新的国际竞赛。

可以说,谁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据技术高点,谁就将占据先机。

而氢在能源转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高效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全球变暖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的利用被视作与化石燃料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互相并行的一种可持续能源利用路径。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且随着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未来10-2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快速增长和成本下降,使清洁、经济的氢能源成为可能,也为氢能发挥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提供了巨大空间,这些因素驱动了此轮氢能发展热潮。”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表示,“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相继制定氢能发展战略和政策,国际和国内众多能源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场,积极探索氢气制取、储运及加氢站建设,成为世界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从地域来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超过50个城市和地区颁布了氢能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激励政策。与此同时,产业链企业活动频频,签约合作不息,新品发布不断。仅2018年,就有千余家企业公布氢能战略规划,而从2019年至今,资本市场的火爆也催生了氢能行业在国内的新一波发展高潮,氢能企业开始从“观望者”成为“建设者”,多个氢能项目纷纷落地。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氢能在交通领域已经率先取得应用突破。”庞广廉说。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现代汽车官方就公布了其布局中国市场、发力氢能源的一系列举措。就在进口博览会前夕,现代汽车已经宣布与中国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氢能示范区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筑氢能源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市场氢能应用的长远发展。“通过此次氢燃料电池技术战略合作,预计截止到2025年,现代汽车与合作企业将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普及氢燃料电池卡车3000辆和1000辆。”现代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丰田汽车也同样在快马加鞭。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创新中心主任坂井光人表示,丰田下一代的氢燃料电池车就要销售了,这款车的整体性能比上一代提高了30%,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50公里。

产业链全方位发展成期待

政策利好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相关产业规划,资本大量进入,氢能产业迎来一轮投资热潮,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2019年6月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一产氢大国,初步评估现有工业制氢产能为2500万吨/年,已掌握部分氢能基础设施与一批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制定出台国家标准86项次,具备一定的产业装备及燃料电池整车的生产能力。

而从中长期来看,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源车数量达到5万辆,加氢站数量200座;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加氢站数量1500座,实现燃料电池车1500万辆。

这些利好因素都让纷纷进场的企业对氢能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美好期待。但对于企业来说,在真正实现氢能源的应用和普及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仅从燃料电池的普及来看,仅仅通过氢能利用端推进是无法实现的,在氢能的基础设施端同时也需要逐步完善制氢、储氢、用氢的环节,其中加氢技术也十分重要,只有产业链全方位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氢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而在基础设施端,氢气的品质、价格与加氢的安全性也是车企对基础设施端的期待。”坂井光人表示。

有着超过50年氢气运营经验的液化空气集团也有着同样地期待。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工业副总裁胡大明认为,目前氢能产业链主要有两大发展瓶颈:第一大瓶颈是储存运输问题,尤其是以运输为主的行业规范和标准目前仍没有出台,这样会大大影响氢气运输的效率,与我们的远景规划目标不相匹配;第二大瓶颈是该如何以经济的模式建液氢站,目前的相关政策也还不够清晰。

此外,胡大明表示,目前正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已经把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处理,这也是业界共同的呼声,我们期待尽早落地。而作为能源企业来说,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氢能高质量发展,如在完全实现“绿氢”之前,我们要更多考虑怎么样有效利用工业氢气,利用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让工业副产氢变得更加绿色环保,这需要企业更大的加大技术投入,做好创新。

当然,美好的期待不能一蹴而就,完整氢能产业链也需要共同打造。与会专家与企业表示,氢能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家企业的事,也不仅是中国的事情,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氢能行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