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3年,塑料袋生产啥变化

   2011-07-20 中国化工报陶加 马守贵

46

 

江苏镇江工商局检查“限塑令”实施3年后的执行情况。(翟疆 摄)


    3年前,全国范围内的“限塑令”开始推行。当时,业界在评估这一政策的影响时,不少人乐观地认为,这将会给整个塑料袋行业的结构调整带来推动作用。而媒体也对这一变化做出了相当乐观的分析。3年过去了,“限塑令”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当年人们分析的乐观形势是否出现了?
  
  
  该淘汰的没淘汰掉  
  

  3年前——
  媒体分析:“限塑令”正式实施后,预估计有一半左右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将面临转产或关闭。
  

  3年后——
  7月16日,CCIN记者来到我国4大塑料袋生产基地之一的辽宁营口葫屯镇采访。据说整个营口曾有上千家塑料袋生产企业,仅在葫屯镇就有500多家。


  在这个镇的大街上,塑料袋批发企业还是不少,但与3年前相比已经冷清了许多。CCIN记者走访了几家批发企业,在面上很少看到被禁的超薄塑料袋。但当CCIN记者问起是否有超薄塑料袋批发时,不少商家都很警惕。


  这里的超薄塑料袋生产是否消失了呢?


  营口亿丰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曾经生产过塑料袋的民营企业,该企业的黄厂长告诉CCIN记者,过去这里的塑料袋企业很多,现在有实力的塑料袋生产企业有的在转型、上档次,也有一部分停了下来,但多数本来应该在“限塑令”下被淘汰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还在干。但都已经从以前的公开生产转为隐蔽生产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企业白天根本不开门,外人很难进去了解。这些企业也不用打市场,各家还是沿用以前形成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办法。“有多少家这样的企业在生产,谁也不清楚,就是当地的工商税务部门也搞不清楚。”黄厂长说。

 
  CCIN记者在街上碰到一位刘姓先生,他自称是一家塑料袋企业的老板。他不愿意介绍自己的企业,但却非常直白地告诉CCIN记者,其实,现在的限塑行动只有国家层面的积极性,而地方实际上积极性并不高。道理很简单。这个地方塑料袋生产企业过去每年给地方贡献的税收就是两个亿,对地方经济、就业及其他的商贸活动都有很大的带动。现在限塑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和就业,地方很难有积极性。“现在虽然有些无法转型生产合格塑料袋的企业停产了,但设备并没有处理,一有需要生产超薄塑料袋的,他们就会闭门加工。”刘先生说。


  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生产合格塑料袋的企业负责人告诉CCIN记者:“3年下来,我所见到的‘限塑令’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除了很多农贸市场仍然大量使用超薄塑料袋外,很多大中城市的购物超市也有超薄塑料袋。因此,被限的塑料袋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他说,正是因为有市场需求,所以当地工商、质监部门很难对那些家庭作坊式的塑料袋生产企业进行监管。要么是闭门不让检查,要么是提前准备,应付检查,在夜里或是检查人员下班、休息日时间,抓紧生产不合格的超薄塑料袋。


  在我国另一个重要的塑料袋生产基地河北雄县的马蹄湾村,一家塑料生产企业的经理介绍说,他们现在虽然生产的都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塑料袋。不过如果买家有需要超薄袋的话,他们还是会生产。据他透露,雄县当地90%的塑料袋生产厂家都是小作坊式的私人企业,国家实行“限塑令”3年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绝大多数企业该干还干,停产的当然有,不过很少。”


  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说,目前北京的集贸市场、杂货店等仍在大量使用的超薄塑料袋,60%以上都是雄县的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也说,“限塑令”开始不久,全国3万多家塑料袋生产企业曾经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现在生产企业数又回升到了2万多家,有80%的停产企业恢复了生产。其中相当部分是应该淘汰的小企业。
 

 

海南最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海南天人公司已停产的塑料袋生产线。 (程娇 摄)


  该发展的没发展起来


  3年前——
  媒体分析:市场规范程度的提高,将使大型塑料袋生产企业获得快速发展。


  3年后——
  CCIN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那些本来以为能受益于“限塑令”而获得大发展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却并没有获得他们意想之中的发展。


  北京环绿地塑料制品厂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之一,日产环保塑料购物袋曾达到300万~500万只。总经理马福升告诉CCIN记者,限塑3年来,他们厂的年产值由以前的6000多万元降到3000万元,设备闲置率超过40%。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限塑令”后许多不合格小企业仍然在生产超薄塑料袋。对工商、质监等管理部门来说,大企业好管理,只要有违规生产,一抓一个准。而小企业却捉摸不定,难于管理。这种形势下,苦的就是我们这些大企业了。


  湖北省枝江市白洋四陵塑料厂厂长徐家新表示,“限塑令”出台之后,对他们厂的影响很大。如果按照“限塑令”的要求,调整生产设备,生产达标的塑料袋,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限塑3年来,我们的产品市场需求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幅提升,产量反而大不如前大了。产量上不去,价格也上不去,因此风险较大,稍不留神可能就会亏本。”


  “限塑令”下塑料袋用量的减少,也使一些本以为能有大发展的企业并没有发展起来。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金隆包装厂厂长赵殿库告诉CCIN记者,“限塑令”实施以后,他们的订单、产量下降了很多。原来超薄塑料袋的销售价格每个只有1~2分钱,现在达标塑料袋的销售价格达到1~2角钱,因此客户的需求量大大减少。以前一个客户单月的需求量达到10万个,现在已经下降到只有1万个左右。“塑料袋已经从我们原来的主力产品变为可有可无的产品,我们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服装包装袋、电子包装袋等产品上。”据他介绍,当地的塑料袋生产减少了约80%,不少大企业都把原来的生产线压缩到原来的一半,甚至1/3。


  深圳万达杰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文昌提供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在“限塑令”之前,这家企业的塑料袋产量是月产1800吨,“限塑令”后产量降到只有500吨了。“作为企业,我看到公司一半设备在停产,员工1/3要自动走人,车间冷冷清清,我说不出什么味道。”


  惠州俊豪塑料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俊铭介绍说,本来在得知“限塑令”要出台之时,他们把公司从深圳搬到惠州去,一下子买了300亩地,准备大干一场的。但很快就发现,情况没有想象的好。因此,他们的项目建了第一期工程就停下来了,不建了。他现在已经没有扩大规模的想法了,想的是怎么转型。


  董金狮证实说,限塑3年来,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2/3以上。
 

 

一家塑料袋生产企业员工展示他们生产的环保购物袋。(洪兵 摄)


  该出现的商机没出现
  

  3年前——
  媒体分析:“限塑令”之后全国环保购物袋年需求量可达到几百亿个,作为环保购物袋生产主要原料的无纺布在未来5年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玉米等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将迎来春天。

  
  3年后——
  “无纺布袋生产企业亏损严重,近30%的工厂关门倒闭,60%的厂家苦撑。”北京金鹰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强这样介绍这个行业的情况。而他说的仅仅是在“限塑令”实施一年后2009年的情况。


  当时,对于“限塑令”的实施,不少无纺布袋生产企业以为市场会出现很大的商机。


  “我以为无纺布将彻底取代塑料袋,于是订了大批的原料投入生产。”胶州市金鑫无纺布袋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会良说,“但没想到市场接受能力差,无纺布袋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很快就没人来订货了”。


  像这样被“限塑令”商机忽悠了的无纺布袋生产企业并非只有一家。对于他们来说,几百亿个环保购物袋的商机成了画饼。


  天津市久大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连军告诉CCIN记者,他们主要生产的是以聚丙烯为原料的编织购物袋,但其产品主要销往国外,而在国内市场上却迟迟打不开局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老百姓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是更倾向于塑料袋。他们生产的聚丙烯编织购物袋的平均售价每一个为2~3元,相对于一般塑料袋1~2角钱看上去是贵了许多,而实际上聚丙烯编织购物袋更划算。孙连军给CCIN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一个普通塑料袋大多数是一次性的,最多再用一两次,而该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编织购物袋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以上,其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孙连军非常希望国家的“限塑令”能使国内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限塑令”后另一个同样由兴奋到失望的领域是可降解塑料袋。


  海南天人降解塑料股份有限公司本来也生产传统塑料袋,但“限塑令”让他们似乎看到降解塑料袋的商机。于是,他们撤除了传统塑料袋生产线,添置新的生产设备增产可降解塑料袋,前后耗资数百万元。“在‘限塑令’刚刚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不合格生产企业的退出,我们的市场份额确实上升了。”总经理胡智功在接受CCIN记者采访时说,“但好景不长,除了超市、酒店、医院等场所还在采购我们的合格塑料袋外,作为塑料袋市场较大的一块蛋糕,农贸市场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因为大量超薄、不合格塑料袋在这里仍然是主流。我们的降解塑料袋根本打不进去。”他告诉CCIN记者,公司目前的产量与3年前相比已经减半了,公司员工也由原来的17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70多人。

 
  与海南天人公司一样,南京兆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做传统塑料制品出口生意已经10多年了。“限塑令”一出,企业觉得机会来了,于是把传统塑料制品全部停掉,全面投产可降解环保塑料袋,主攻国内市场。可市场很快就让他们失望了,订单并没有如愿滚滚而来,短短几个月就亏了几百万元。

 

限塑3年,各种颜色的超薄塑料袋仍挂在农贸市场摊位的显眼位置。(李鑫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