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苦对“人才荒”

   2011-08-11 中国化工报杨晓宇

88

由于专业人才奇缺,化工企业到各种招聘会上广揽人才。图为今年4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一场人力资源招聘会上,一家化工企业在招聘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 (本报记者 张育 摄)

    
    “几个月前,我们就想招2个销售经理,但一直招不到。招不到销售经理直接影响了公司的产品销售。”宁波一家生产印染助剂的企业负责人最近向CCIN记者诉苦。


  就在上半年行业发展“超速”增长的同时,像这样越来越难招到合适人才的化工企业却越来越多了。


  英才网联旗下化工英才网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5.89%,而同期的求职者同比只增长了46.8%。供给增幅比需求增幅低了近20个百分点,化工人才的供需失衡越来越明显。

  
  一线城市缺人 二线城市更缺人

    
  CCIN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南京、重庆等二线城市,都过着化工人才短缺的日子。

 
  化工英才网的统计显示,国内各省市化工人才的需求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化工人才需求增长均超过两位数。上海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3.6%,在一线城市中位列第一;广州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同比也增长达48.6%,接近于上海的增速;北京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同比也增长35.5%。


  与之相应的是,在二线城市,化工人才需求量更是增速惊人,不少地区甚至需求翻番。南京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达140.8%,增幅翻倍,增长速度在二线城市中位列第一;重庆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25%;天津化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同比也增长了17.9%。


  与各地区化工人才需求热相比,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在化工英才网上求职的人数虽有所提高,但却远远落后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增速,人才供应还远远不足。以一线城市为例。今年上半年,北京求职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18.2%,第二季度甚至出现了4个职位等1个人的情况;上海人才供应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8%。


  化工英才网负责人代科告诉CCIN记者,虽然整个上半年求职人数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赶不上企业需求的增速。以今年4月为例,被称为“金三银四”的传统招聘旺季,依然出现求职者数量不及企业需求数量的情况,这让很多企业始料未及。


  “上半年订单不少,但是我实在招不到人,最难的时候,连我们家亲戚都上阵当炼胶工了。” 台州一家小橡胶企业的负责无奈地表示。
  CCIN记者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今年他们的化工专业毕业生早早就被企业抢定一空。


  对于上半年化工人才需求呈现如此火爆场面的原因,代科表示,主要原因是,随着去年经济的复苏,化工行业需求回暖,大量新增产能今年开始投产和运营,导致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出现快速增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刚刚发布的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石化行业产值增幅超过30%。“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必定需要更多的化工人才来支撑。”代科说。


  另外,近期国家化工行业利好政策更多倾向二线城市,使二线城市的化工产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同时,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市场潜力也促使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行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以天津为例。天津市正在全面促进天津石化产业实行园区化管理、增强化工区内企业的配套、建立化工产业研发中心。天津市政府提出通过建设世界水平的国家级滨海化工区和工业东移战略,石化产业将成为滨海新区今后3~5年中最强的产业支撑和最大增长极,因此需要大量化工人才支撑。而四川和重庆更是成为各大化工企业的迁移地区,像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的MDI项目已经入驻重庆(长寿)化学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大大拉动了对化工人才的需求。
  

  技术岗位缺人 销售岗位也缺人

    
  化工技术岗位人员紧缺在一线城市中普遍凸显。以上海为例,截至6月底,上海化工企业的自控工程师一职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达162.5%,增长超1倍;防腐工程师一职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增长了100%;水处理工程师一职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5.6%。另外,设备工程师、暖通工程师、有机合成工程师等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总体来看,技术类岗位领跑一线城市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的增幅。


  为何在一线城市化工技术岗位人才急缺呢?代科告诉CCIN记者,主要原因是“十二五”期间,这些城市的石化行业都面临着产业优化升级,传统化工产业比重会大幅下降,高端和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而产业升级的首要问题就是进行技术升级,发展高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持。


  北京某涂料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告诉CCIN记者,由于环保压力,公司今年开始转型生产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等高端产品,但是却很难招到懂核心技术的人才。“主要还是行业发展得太快,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没有跟上,一旦有技术专长的人才进入市场就会同时被好几个公司抢。”这位负责人说。


  化工销售岗位人员紧缺的情况,则主要出现在二线城市。化工英才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化工行业销售类职位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1.4%,涨幅超1倍;天津化工行业销售类职位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0%,涨幅紧跟南京;重庆化工行业销售类职位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50%的增幅。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传统产业。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因此,企业急需销售人才开拓市场更多地销售产品。


  “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这些地区的化工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市场尽快消化过剩产能,而这就离不开强大的销售队伍。”这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另外,在一些二线城市,受地区发展和人才供应的限制,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也有限,所以大部分企业仍是以销售为企业发展导向的产业模式,这也是销售岗位在二线城市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不光要懂传统销售知识,现在懂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的销售人才也特别抢手。”橡胶技术网负责人陈军涛对CCIN记者说。据陈军涛介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因为小化工企业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企业纷纷将销售渠道扩展到互联网,从而增加了这类销售人才的需求。
  
  
  鼓励行业缺人 限制行业也缺人

  
  CCIN记者发现,今年上半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精细化工行业缺人,国家限制发展的煤化工行业也缺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精细化工行业各种岗位人员的需求都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其中营销总监职位企业招聘数量增长45.5%,技术总监职位的企业招聘数量增长55.4%,技术经理的企业需求数量增长为25.4%,生产操作工的企业需求数量更是惊人地增长322.5%。


  “精细化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增长一直高居不下,这说明这些企业真的是非常缺人。” 代科说。


  代科表示,受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精细化工领域的发展异常迅猛,人才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技术创新对精细化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技术研发人才需求特别强烈。而我国强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被各界看好,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精细化工产业,在这一领域与国内企业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外资企业由于用人思路及待遇等原因,在人才竞争上更具优势,这使得国内企业一些原本就冷门的技术岗位在招聘上雪上加霜。


  “就以颜料行业来说,现在颜料企业非常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但是据我所知,这样的人才都需要到外企去挖。国内企业由于生产环境不如外企环保,待遇和用人思路也稍差,所以这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就业都是首选外企的。”上海捷虹的一位负责人说。


  与精细化工行业不同,煤化工行业目前正遭遇国家的政策限制。但是,国家限制煤化工发展并没有让煤化工人才受冷落,而相反,上半年煤化工行业对于人才需求较去年同期增加27.14%。


  据煤化工英才网分析师侯玠玢介绍,目前需求量较大的煤化工人才是煤化工工程师,其中又以设备工程师和气化工艺工程师、煤制甲醇工艺工程师最缺。


  “来了留不住、来了用不上,有的压根儿招不来。”宁夏一家煤化工企业的负责人如此描述人才招聘的艰难。


  陕煤化集团神木煤化工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任沛建表示,现在煤化工专业人才特别稀缺,也特别难留。去年,他们好不容易物色了既有石油化工相关专业知识,又有多年管理经验的2名人才,开出30万元年薪,结果一个也没招来。 


  据了解,随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规模扩张,仅在宁夏地区,按照初步统计,近5年内将急需5万名左右的各种煤化工人才。目前,这一地区煤化工人才不足的问题极为突出,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招商、洽谈、规划、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煤基甲醇、煤基烯烃、煤基合成油以及延伸产品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人才和新型环保人才更是一才难求。


  CCIN记者了解到,虽然从2006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多次关于控制煤化工项目的通知,但还是抑制不了各地的煤化工投资热。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在建、拟建以及处于规划阶段的煤制烯烃项目超过30个,总投资将超过6300亿元。但是由于各大专院校过去没有专门针对煤化工的专业,导致了高端技术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另外,据侯玠玢介绍,在建和新建的煤化工项目多在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外地工人一般很少,一线工人一般都是本地人,由于煤化工属于重化工,存在污染问题,而且平均待遇不高,本地人多数不愿去干这个工作,所以造成了一线工人的短缺。

 

 

招聘大学生,是化工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途径之一。图为8月8日,中国石化第四建设公司举办的2011年大学生入职培训开学典礼。(本报记者 曲照贵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