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氢系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氢系统,在国家电网安徽公司氢综合利用站实现满功率运行。经国家电网安徽公司组织的专家现场测试,该系统额定产氢220标立米每小时,峰值产氢达到275标立米每小时。
PEM水电解技术具有能耗低、电流密度大、产气压力高、设备占地面积小、抗波动性强等技术优势,是国际上可再生能源绿色制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PEM水电解技术的研发,逐步形成了PEM水电解制氢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开发了数代PEM制氢电解槽及系统,并通过普通技术许可等方式推进成果转化和应用。
兆瓦级PEM水电解制氢系统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电网安徽公司氢综合利用站科技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兆瓦级制氢系统与正在建设的兆瓦级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为大规模绿色氢能综合利用新模式的示范奠定了技术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