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共建绿色低碳城市未来

   2021-07-23 华中新闻网

69

核心提示:7月23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嘉兴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嘉兴正式召开。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7月23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嘉兴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嘉兴正式召开。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盛全生、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叶健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为大会致辞。百位氢能领域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示范应用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产业代表,围绕着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构建地区氢能产业生态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论坛开场,嘉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倪沪平担纲主持,简单介绍此次论坛举办的主题目的之后,代表东道主对专家和来宾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盛全生在致辞中讲到,嘉兴是浙江省氢能产业发展的首个试点城市,也是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城市。今年4月,嘉兴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嘉兴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21-2025)》,力争通过五年时间,把嘉兴建设成为氢能产业链完备、创新能力强劲、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多样,且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氢能示范城市。政府将竭力在“项目布局、要素保障、财政收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更全面的政策支持。并将充分发挥接轨上海“桥头堡”的作用,重点在嘉兴港区打造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积极融入上海氢能示范城市群,探索氢能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叶健松为论坛致辞,他介绍到,在国家及省市政策激励下,浙江已经有众多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氢能产业布局,全省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雏形。嘉兴市作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城市、全省氢能产业发展首个试点城市,在推动氢能产业示范建设和创新工作上成果颇丰。碳达峰是浙江省在“十四五”时期深入推动产业结构深化调整的重要机遇,浙江将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两条“氢走廊”。此外,他还提出了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四个构想,希望在论坛来宾们的积极运作和大力推介下,把更多氢能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先进商业模式、重大产业布局在浙江、布局在嘉兴,把氢能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现科技创富、加快动能转换、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大动力。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随后发言,他表示,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正加速改变世界能源格局,氢能源受到了全球主要国家的重视,国内也有不少省市相继布局氢能产业,随着氢能的安全使用问题及燃料电池的技术和成本瓶颈已逐步取得突破,氢能产业发展开始进入示范运营阶段,并开展商业化探索。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是我国应对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历史机遇。在此次论坛中,多位氢能行业专家、金融界及能源企业代表也都针对氢能产业发展、双碳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闯关”碳中和,嘉兴内外兼修

欲打造长三角氢能产业示范区

在接下来的环节,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荣率先作嘉兴市氢能产业推介。

王荣首先介绍了嘉兴氢能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四大优势,一是氢源供给丰富。嘉兴凭借雄厚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工业副产氢量大质优;二是区域产业链初步形成。嘉兴围绕产业链开展强链招商,连续举办两届长三角氢能产业高峰论坛,先后引入世界500强全球氢能产业龙头企业美国空气产品(AP)公司和国内氢能领军企业美锦-国鸿氢能等多个百亿级项目,以及一大批行业头部企业,基本实现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氢能装备核心部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三是示范应用不断拓展。作为浙江省氢能公交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先后引进104辆氢能燃料电池公交车,建成全省首批4座加氢站,另外,嘉兴首辆氢能重卡示范运营在港区开通;首个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搭建完成。四是政策基础不断夯实。嘉兴市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和规划,将氢能发展纳入15年规划,希望通过“一核、一带、一园、多点”的打造,切实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式发展。此外,王荣还介绍了嘉兴参与上海城市群情况。

嘉兴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冯中海随后作嘉兴港区氢能产业推介。他提到,今年的4月29日,嘉兴市政府对外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要在嘉兴港区规划建设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打造总部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在长三角地区形成示范引领。

而之所以在港区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是因为其作为嘉兴市重点氢能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具有天然的优势:

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港区拥有相对完整的氢能上下游产业链。从制氢、储氢、运氢到加氢、用氢,港区已落户多家知名氢能企业。港区拥有多元化的氢能应用场景。港区地理位置优越,是长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嘉兴海河联运的第一站。

拥有完善的产业发展配套

港区以立足嘉兴,面向长三角为目标,将全区打造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示范先行区,高标准谋划氢能产业发展。包括一个产业园、一个配套政策、一个运行平台、一个基金、两个中心。

拥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应用场景多。根据《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至2025年,嘉兴将至少有2500辆氢能燃料车辆投入市场,这为落户的项目提供可观的应用场景。

产业链日趋完善。港区将围绕氢燃料电池的上下游产业链,重点围绕“八大零部件”关键企业招引落地,培育一批氢能产业装备配套领域的企业;同时孵化一批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企业,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产业链项目的落户投产,港区氢能产业定能在长三角地区形成高地。

嘉兴港区氢能产业项目签约六大批次项目40余企业和机构入驻

在推介环节之后,论坛迎来嘉兴港区氢能产业项目云启动和项目签约仪式,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主持。包括氢能科研、年2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绿色减排、氢能产业链、氢能应用和产业基金、绿色贷款综合授信、氢能源汽车等六大批次、不同类别的项目签约入驻,涵盖大型国有机构、研究院、高等院校、国内外知名能源公司、国有银行、汽车等不同机构。

目前,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已经在规划设计中,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启动220亩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氢能科技园。希望通过集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增强氢能产业链、绿色生态链,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的创新型高能级产业生态园。未来,随着园区建设的完善和企业机构的相继入驻,相信未来就有一批氢燃料电池、储氢设备企业投产,嘉兴的氢能产业集群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顶级智囊团畅所欲言为嘉兴氢能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中国能源产业随即面临全新发展形势,如何在新的时代命题下实现突围,助力“30·60”目标顺利实现?氢能助力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转型?氢能如何助力碳中和,助推第四、五次工业革命?嘉兴氢能产业发展如何实践?

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就上述问题开诚布公,进行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积极为嘉兴氢能产业发展支招赋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动汽车之父”陈清泉以“四网四流融合”的理念为指导,指出氢能与“四网四流”融合对于助力碳中和,以及助推第四、五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氢能作为公认的清洁能源载体,已然成为全球能源革命技术的重要方向,嘉兴市此次产业化布局非常具有前瞻性。说到氢能源应用聚焦的汽车领域,纯电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互补而不是互相取代,通过四网四流融合的理论,不同类型的车辆和相应的能源,可以优化互补。由于新能源智能汽车是移动的分布式能源、储能和信息载体,通过联动汽车革命、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以及“四网四流”融合,可以降低能源强度和CO2强度,助推“碳中和”。

此外,他认为,“四网四流”融合通过已开发的智能能源操作系统,将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能源技术与云技术、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增值效果。这将推动能源领域从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第五次工业革命过渡。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费维扬也肯定了创新对“双碳”的推动作用。他表示,创新将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嘉兴氢能产业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包括智能产业园区的建设,为高效节能减排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发展高质量的氢能产业,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标准。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林聪介绍了国内外氢能标准化现状与趋势。他指出,由于商业价值巨大,目前氢能国内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尤其是汽车行业。其实,除了能源方面,氢能在其他领域也有不小的潜力,日本、北美液氢在民用领域应用广泛,而日本在氢健康、氢医疗方面也有尝试。这也为嘉兴氢能产业民用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针对氢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张久俊详细介绍了车用氢能燃料电池现状、挑战和前景。

他提到,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将发展燃料电池上升为国家战略,燃料电池的五大核心技术急需攻克和提高。尽管在技术、市场以及储运上面临挑战,张久俊依然对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必走之路”。针对燃料电池的产业化的方向,张久俊则认为,目前需要集中攻克两大方面,一个是降低成本,一个是加强普及加氢站。

7月23日下午,高峰论坛分为两大分论坛——氢能分论坛和碳达峰碳中和分论坛。分别围绕着“引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建设完善氢能产业生态”、“双碳背景下的嘉兴思考”两大主题展开,与会嘉宾论述了“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氢能助力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转型”、“科技赋能‘双碳’目标”、“氢能汽车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以及“二氧化碳化学利用与低碳化工园区”等具体话题,在主旨演讲后的讨论中,嘉宾们积极建言嘉兴氢能产业示范以及“双碳”目标下的思考和路径,期待此次论坛之后,嘉兴市氢能产业能够走向飞速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