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以及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的象征性意义比实质性意义更大,它给氢能产业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推动氢能产业与国家大战略融合,为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近日举办的线上“《规划》解读会”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张存满表示,对整个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而言,《规划》的发布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具有里程碑意义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氢气产业”,目前是世界第一大氢气生产国,氢气主要作为化工原料气体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生产等传统产业。但是,因其易燃易爆,人们更为关注其危险化学品属性,对其能源属性认知不足。
“此次《规划》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氢云链创始人邱月盈认为,《规划》是对中国氢能产业20年发展的认可、总结和展望。“首先是给予氢能产业一个明确的定位,也可以理解为给氢能产业发了一个正式的‘身份证’;其次是指出目前氢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最后指出了氢能产业的发展方式。”
“《规划》的亮点在于突破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范畴,从‘大氢能’概念出发,在以往政策基础上,有继承、有更新、有变化。”邱月盈表示,《规划》的出台,符合国家安全、能源革命、“双碳”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要求。
目前,我国多地陆续制定氢能产业相关规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布局建设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推动燃料电池车辆等氢能多元化应用。
“在氢能产业萌动之际,《规划》的出台符合业界期盼,为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表示,《规划》将对氢能产业发展起到规范引领的作用。
绿氢是主要发展方向
氢气根据制取方式不同,有灰氢、蓝氢、绿氢等之分。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燃烧制取的氢气,碳排放量最高;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捉、碳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通过光伏发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氢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因此被称为“零碳氢气”。
按照此次《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以电解水制氢为基础的氢电互变技术,为可再生能源储能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这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将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规划》整体强调绿氢方向,严控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发展副产氢或绿氢。”邱月盈表示,这与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要求相符。
“长期来看,绿氢是方向,而蓝氢主要体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张存满说。
他认为,《规划》鼓励副产氢的就地利用,因为氢气经济性运输半径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上马氢能应用项目。“国家鼓励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副产氢,但不鼓励走化石能源制氢的路线。”
广东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吉诗注意到,此次《规划》没有着重提及蓝氢的发展。“不提蓝氢是出于‘审慎’的考虑。国家担心产业界借着发展氢能的名义,大上快上化石、煤制氢等项目。”赵吉诗说,“对于副产氢发达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发展氢能应用。”
支持产业发展不再以补贴为主
过去我国发展新兴产业,财政补贴是重要的支持方式。但随着补贴退坡,产业项目草草收场、一地鸡毛的案例不在少数。
邱月盈认为,《规划》透露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发展氢能产业,财政补贴是有限的,鼓励通过社会资金解决产业资金问题;《规划》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融资。
“对新兴产业补贴扶持的黄金期可能已经过去。”赵吉诗表示,现阶段业界对氢能产业能否得到类似纯电动、光伏、风电起步期的粗放式补贴,不应抱有太大期望,“氢能产业的发展可能会是一个比较辛苦、自力更生的过程”。
张存满也认为,氢能产业一定没有过去新兴产业高额补贴的空间。那么,应如何解决氢能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呢?他认为可以从3个层面尝试。
“一是从资本市场获取产业发展资金,有点像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子;二是传统企业加大资金的投入,比如潍柴动力、国电投氢能等企业,把在传统制造业中获取的部分利润向新产业转移;三是从商业模式中找钱,探讨商用车的商业化创新模式,向政策要红利、要效益。”张存满说。
张存满强调,《规划》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一定不能再搞“大水漫灌”式的补贴,这会形成巨大的浪费,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目前,各省区市纷纷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对此,张存满建议,一定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应用场景,认真布局。“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发展氢能,再慎重布局,不宜盲目扩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