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作为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一的元素,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低碳,同时应用场景十分丰富的二次能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替代的终极解决方案,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
在全球能源向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氢能再次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目前,全球氢能已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新阶段,从日本“氢能社会”的愿景,到欧洲的“REpowerEU” 能源转型行动方案,再到美国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欧美日韩等20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继制定发展规划、路线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在我国,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层面各项氢能政策不断加码,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技术标准等政策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和投资机构布局氢能领域的积极性持续升温。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12月8日,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落地。据悉,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国氢科技”)B轮融资45亿元,投后估值高达130亿元,双双创下行业新高,国氢科技也顺势成为了当前国内氢能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这笔数额惊人的融资仅仅是我国氢能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家、企业的重视,氢能产业链企业新项目的规模、布局速度、技术水平都在稳步提升。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在2022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表示:“从国内看,受政策牵引和市场驱动影响,氢能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新供给、新技术、新应用、新机制不断涌现,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来源:中国石化
政策加码,氢能站上风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政策方面,2016 年出台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 年)》便首次提出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2019 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 年3 月,氢能被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稿;12 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进入到2022 年,我国政府部委出台多项涉及氢能领域的政策,覆盖上游“制、储、运、加”四大环节、中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领域以及下游燃料电池整车领域,氢能行业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此外,规划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至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等目标。
来源:政府部委官网,川财证券研究所
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发改委、能源局等国家部委相继出台氢能发展意见后,我国氢能行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随后地方层面相继出台省级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为氢能发展指明方向。截止11月15日,我国已有16 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在本省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氢能发展目标。近日,贵州、安徽、青海最新发布的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中也均提出了科学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等相关目标。
来源:各省份政府网站,川财证券研究所
不同省份由于积累的氢能产业经验和城市基础不同,在双碳目标下落实推动氢能的思路不尽相同。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作为示范推广城市群,继续推进国家氢能示范试点建设工作,着力打造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河北亦属于示范推广群,基于可再生能源丰富,以供氢为主要方向,提高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能力;宁夏、内蒙古和青海的可再生能源丰富,潜在绿氢资源丰富,未来将着重构建绿氢经济。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川财证券研究所
今年以来,除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各项氢能政策不断加码,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氢安全、氢制备、氢储运、加氢站以及氢能应用等6各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发布101项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基本覆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氢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投融资火热,机构加速布局
在政策出台和标准完善的同时,除了中国石化、国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船舶等多家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加速布局氢能产业,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一级市场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元禾控股、东方富海等知名投资机构也闻风而动,积极涌入该赛道,开始重金投入多个氢能项目,氢能市场正处于万亿蓝海开启阶段。
在长期市场前景确定的情况下,资金市场对氢能产业的认可度持续提升。据氢云链统计显示,截至9月,今年国内已完成的氢能企业融资事件已超24起(不包括上市公司的募资项目),融资金额超34亿。24家企业的平均融资额超过1亿元,氢能企业估值和融资额度同步走高,企业融资跑步进入“亿元时代”,其中上海骥翀氢能、新研氢能、东方氢能、国鸿氢能、中科富海等氢能企业融资规模均超亿元。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从全产业链角度看,受益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电堆的国产替代加速,最靠近应用端的燃料电池成为了最活跃的投资赛道,其次为制氢端、储氢端。据统计,今年的融资中有七成左右企业计划投向燃料电池领域,其中不乏超5亿元的融资大项目涌现。11月30日,长城控股集团旗下子公司——未势能源宣布完成5.55亿元B轮融资,旨在巩固其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与生态根基。据悉,距离2021年底的A轮融资,未势能源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了两笔规模化融资,创下氢能行业的融资新纪录。
来源:未势能源
12月8日,国氢科技高达45亿元的B轮融资,则再次刷新了行业记录。国氢科技投后估值也随着攀升至130亿元。这不仅是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国氢科技也因此成为目前氢能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关于国氢科技下一步计划,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表示,本轮融资后,公司将实质性启动IPO工作,加快向氢能行业超级独角兽企业的目标迈进。
来源:国氢科技
产业链公司备战上市
与此同时,自今年6月以来,氢能企业涌现上市热潮。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治臻股份在短短3天内相继在上交所披露了科创版IPO招股说明书。三家公司合计拟募资42.81亿元。这三家拟上市公司全部都属于氢能源赛道的“领跑”选手。
据悉,国富氢能主要产品是储氢瓶、制氢设备和加氢站,目前处于高投入的研发阶段,技术门槛比较高,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进入盈利。治臻股份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师生团队创办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属于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的商业模式,深耕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部件、氢能金属极板领域10余年。捷氢科技脱胎于上海汽车集团,相当于上海汽车分拆上市,主营业务为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和核心零部件。该公司是国有汽车集团中首家启动分拆上市的下属企业。
9月30日后,3家企业科创板IPO均处中止状态。公开信息显示,原因皆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补充提交。11月2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国富氢能正式撤回了科创板IPO申请。
亿华通与国鸿氢能则赴港股“鏖战”。
来源:亿华通
目前,亿华通港股IPO融资已进入倒计时。招股书显示,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领先的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主要为客车及货车等商用车设计、研发、制造燃料电池系统包括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电堆。其最新公告显示,根据发行上市的时间安排,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聆讯后资料集。亿华通赴港上市于2022年8月1日递交申请,证监会10月核准新发行不超过2027.22万股境外上市外资股;12月12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国泰君安国际和智富为联席保荐人。亿华通目前为科创板上市公司,此次通过聆讯不仅标志着港股市场即将迎来新能源热门赛道的“氢能源第一股”,也意味着港股A+H板块将有新成员加入。
跟随亿华通的A+H股上市步伐,此前市场估值达到70亿元的国鸿氢能,也于11月22日向港交所递表,寻求在港股主板IPO。招股书显示,国鸿氢能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型氢燃料电池公司。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国鸿氢能自2017年至2021年连续5年均排名第一。不过,在行业激烈竞争下,国鸿氢能也面临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出血、毛利率大幅下滑、至今尚未盈利等困境。
来源:国鸿氢能
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投资扩大等有利因素促进下,展望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潜能巨大。氢能作为高效低碳的能源载体,绿色清洁的工业原料,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多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是未来清洁能源转型中确定的趋势,氢能产业链投资也将持续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