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举行的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的开幕式与主论坛上,座无虚席,不少观众挤站在两侧的通道,举着手机对着演讲台拍照。“氢能未来可能成为10万亿元的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会上说。坐在笔者旁边的听众,轻呼了一声“哇”。
近段时间以来,氢能相关的论坛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在展会现场,可以看到能源企业和车企是“逐氢”的主力,氢燃料电池、制氢是氢能技术研发的主要领域,氢能源车则是氢能利用的最主要方式。
氢能的产业链很长,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及用氢。目前来看,企业往往选择参与其中部分环节。如油气企业主要参与制氢、储氢和加氢环节;发电企业目前在探索示范风光储氢一体化、氢储能等;一些企业则切入了加氢环节。目前氢能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在交通领域。
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呼应“10万亿元产业”论述的是,近年来,全国多省市出台了氢能发展专项规划与产业政策。氢能正在成为各地争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日,广东省能源局发布的《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江苏无锡则提出到2025年氢能总产值达160亿元。佛山较早就看准了氢能这条赛道,将氢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当前全国少数真心实意拿“重金”扶持氢能产业的地方之一。
积极的产业政策对面,是氢能发展的几大瓶颈:应用场景有限,价格很贵,产业链不完善,储运技术不成熟。
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与热闹的会场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楼下的展会咨询者寥寥。参会期间,笔者随机与几位展商代表进行了交流。
有河北某能源集团的技术负责人告诉笔者,该企业在河北张家口建设的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制得的氢气,除了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供应给氢能源车加氢之外,很少外销,目前主要是将其储存起来。
另一佛山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厂商告诉笔者,扣除政府补贴后,氢燃料车比货运燃油车价格高,且由于加氢站的数量很少,氢能源车往往行驶了400-500公里后要返回加氢,加氢不方便限制了氢燃料车的行驶半径。
也有生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企业向笔者简单介绍了制氢成本,主要包括纯水及用电成本,整体成本仍旧较高。
总体来看,氢能距离整体商业化还有一段路程。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目前仍难以衔接,产业链条之间尚未打通。目前的氢能探索示范多停留在单个环节内。《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稳慎应用,示范先行。规划特别强调稳慎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上述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到 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 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氢能作为终端用能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发展进程还与碳市场、风光大规模发展相关。如果风光大规模发展产生了较多的弃风弃光电量,通过电解水制氢能有效消纳风光资源,且制氢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碳配额收紧,市场对于氢能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