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驱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2023-05-30 5e

91

核心提示:氢能产业链整体可以分为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三大环节,其中储运环节是高效利用氢能的关键,是影响氢能向大规模方向发展

氢能产业链整体可以分为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三大环节,其中储运环节是高效利用氢能的关键,是影响氢能向大规模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因其活性强、密度低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得氢气储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

中氢源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氢源安)立足氢能产业核心痛点,创新产品技术,打造“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助推氢能储运迈向更高发展。氢能观察记者采访中氢源安联合创始人、总裁朱成博士,共同探讨氢能储运技术,把握我国未来氢能储运发展新方向。

氢储运技术需走向多样化

氢储运问题正在成为氢能产业中的“卡脖子”问题。氢能储运环节上游承接氢能制取,下游与氢能应用相连,“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可忽视的是,如何打造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氢能储运技术,已经成为氢能产业发展必要攻破的坚固营垒。

朱成博士深耕氢能行业多年,现如今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投入到氢能储运行业上。谈及原因,朱成博士直接点出——氢能储运是氢能产业未能快速发展的核心之一。“燃料电池汽车在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后基本已经满足了示范推广的条件,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氢能来源将是影响未来燃料电池汽车走向规模化的重要因素。”解决氢能来源问题一方面是氢的制取,另一方面就是氢的储运。“目前我国加氢站建设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加氢站本身的储氢量很有限,一旦长管拖车不能供应,加氢站将面临断供风险。”

作为分子直径和原子直径最小的气体,氢气活性强、密度低,且极易发生泄露,这给氢储运环节带来极大困难。此外,储运氢所用材料比较特殊且价格高昂,这也增大了氢气储运成本,限制了氢能的规模化应用。

就目前氢能储运方式,业内基本聚焦于物理储氢。然而仍需面临安全要求、特种设备、关键管阀件依赖进口、长时间长距离储运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氢源安团队创新开发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为解决氢储运难题带来新方向。

打造安全高效的氢储运新体系

经过不断地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中氢源安团队突破氢能储运“卡脖子”难题,攻关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的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打破制约氢能储运束缚,实现了氢能的大规模储运。

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是一种全新、安全的常温常压氢储运技术,属于化学储氢范畴。公司结合自主开发的储氢设备,将氢能从气态能源转化为液态能源,实现了安全高效的氢气储运。在储氢密度方面,质量储氢密度可达6.2%,体积储氢密度可达到62kg/ m³。

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所选用的有机液具有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挥发、无毒等特性,闪点、熔点、沸点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可在常温常压下储运,属于非危化品和非管控品。此外,有机液和含氢有机液在非催化剂条件下非常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可逆催化反应,从而可以实现长时间储氢、长距离运氢。

朱成博士还表示,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有机液储氢前后化学性质都很稳定,存储时间长,放氢后的有机液可循环使用,既能大规模储氢,也能分散灵活储氢,适用性广。同时,在储放氢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催化剂也可显著提高反应速率,进一步降低能耗。

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应用与示范。基于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的优势,2022年底,中氢源安与北京热力集团共同开展了首个基于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的纯氢供热示范项目,已在北京市石景山投入使用。该项目每年可减少燃气消耗4.5万标方,二氧化碳减排量约90吨,利用氢能为建筑供热领域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低碳技术。

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不仅应用在建筑供热领域上,还可在加氢站供氢、交通供能、工业用氢及储能等多元场景中大规模应用,实现多种能源资源的灵活互补,大幅降低能源成本,创造经济产值。

中氢源安助力氢能应用场景丰富化

“氢能要为能源做增量。”朱成博士如是说。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能源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氢能,因应用场景的扩大而逐渐走向能源舞台中央。在能源结构的转型之中,氢能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到氢能在未来能源结构及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朱成博士信心满满,“可再生能源真正意义的实现了能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储存可再生能源成为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他看来,未来能源结构将是“氢电结合”,“能上网的电用来上网,无法上网的电可以转化为氢储存起来作为储能使用。“

优化能源结构,助力能源安全。作为一家成立一年多的初创公司,中氢源安深入钻研氢能产业发展核心问题,聚焦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打造安全高效、经济可循环的氢能储运方式,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助力氢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