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风光制氢”的吉林密码

   2023-10-12 工人日报

89

核心提示:将绿氢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氢谷探寻风光制氢的吉林密码风光发电具有不可控性和时变性,通过电解水制氢

将绿氢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氢谷”

探寻“风光制氢”的吉林密码

风光发电具有不可控性和时变性,通过电解水制氢,拓展电能应用,是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之一。吉林省将绿氢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实施“氢动吉林”行动,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氢谷”。

秋高气爽,在吉林白城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按照“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设计,该项目投产后可年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每年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

该项目是“氢动吉林”行动的缩影。吉林省将绿氢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以打造“中国北方氢谷”为目标,计划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规模、2035年达到千亿级规模,以氢能为主要途径,实现全省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

从“0”到“1”的突破

每天早晚通勤高峰,6辆标有“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氢能大巴车都会满载职工往返于长春市区和示范园区,成为北国春城绿色交通转型的一抹风景。园区职工陶大勇感慨地说:“氢能大巴车安静舒适,动力十足,且站点就在我家门口,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今年4月3日,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电股份长春氢能交通示范线路试运成功,成为长春首条“零碳排放”绿色交通专线,意味着吉林省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

奔驰在这条氢能交通示范线路上的通勤大巴车,所用“燃料”全部来自当前长春市唯一的氢源母站——中韩示范区制氢加氢一体化站。该站每天最多能制氢450公斤,在这里,氢燃料由水分解而来,实现了“零碳排放”。

“一台氢燃料电池大巴车,不到15分钟就能加满氢,比纯电动车快充还快,充满后可载客45人行驶600公里。”吉电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氢能交通示范线路的开通运营,将为制加氢一体化站提供大量实证数据,并为该公司后续面向全省推广“一体站”发展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氢动吉林”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吉林省将推动实施相关项目57个。其中包括建设近30座加氢站或综合能源站,推广5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放30辆氢能重卡。

利用风光资源,寻求绿色氢变

立足丰富的风光资源,吉林省于2021年全面启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根据今年8月发布的《吉林省能源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30年,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4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形成国家“松辽清洁能源基地”核心组成部分。

风光发电具有不可控性和时变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通过电解水制氢,拓展电能应用,是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吉林省正紧锣密鼓建设“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并出台《“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了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依托吉林省的风光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国氢科技将电解水制氢产品线落户长春,在2021年底成立了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长春绿动东北区市场总监张伟佳告诉记者,长春绿动的主业是研究与推广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等,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开展氢能领域关键材料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力求攻克原材料依靠进口以及高成本问题,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吉林省召开深入推进“氢动吉林”行动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风光消纳规模制氢、工业领域规模用氢、多元应用生态构建、高效便捷氢能储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氢能技术体制创新等“六大工程”,促进“绿电+绿氢+绿氨+绿醇”全链条发展。

积极扩展绿氢应用场景

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氢动吉林”行动打响的“第一枪”。该项目总投资595579万元,于去年10月启动,在建设风电、光伏、储能项目的同时,将新建制氢、储氢及18万吨合成氨装置。

“合成氨是很多化工企业都会用到的原材料,该项目就建在吉林西部制氢化工产业园区,生产的合成氨可直接供给周围化工企业使用。”吉电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才延福说。

应用场景欠丰富,是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不过,拥有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吉林省,整体工业基础雄厚,具备促进氢能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优势,为氢能提供了较多的应用场景。

才延福告诉记者,吉电股份已逐渐探索出“以绿氢消纳绿电,以氢基绿色能源承载绿氢”的“氢基绿色能源”产业概念及产业链方案。一方面可有效克服氢能储运难题,拓宽氢能应用场景,快速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另一方面可全面继承氢能绿色属性,使之成为化工、电力、航海、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