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提“质”,淄博何以迈进“氢”时代

   2023-12-29 齐鲁晚报

1447

核心提示: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名单显示,淄博市氢能及储能产业集群成功入围,这一面向未来的产业集群,正是山东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新质生产力

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名单显示,淄博市氢能及储能产业集群成功入围,这一面向未来的产业集群,正是山东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更注重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而淄博这座百年工业城市也一直在向“新”提“质”的道路上持续发力,氢能产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可以说,在这条赛道上,淄博已经走在了前列。

淄博样本

11月15日,东岳“氢进万家”示范项目正式运行。东岳集团总裁王维东介绍,该项目包括质子交换膜的持续创新进步和阴离子交换膜的科研和产业化应用,纯氢管网规划与敷设及集成绿氢、灰氢的综合供能系统集成开发等关键技术,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园区生态良性循环的氢能“制—储—输—用”运行系统。

位于淄博市桓台县的东岳氟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岳集团)可以说是淄博市氢能及储能产业集群的一个示范样本,吸引着众多合作伙伴及投资者纷至沓来。

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厂,发展成氟硅行业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创建于1987年的东岳集团已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

深耕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数十年的东岳集团也抓住“双碳”经济的机遇,站在了“双碳”经济时代的“最前沿”。

2017年,东岳集团创立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岳未来氢能),研发出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的“三张膜”——氢燃料电池质子膜、水电解制氢膜、钒液流电池储能膜,并通过权威机构认证成功推向市场。

沿着科技、环保、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东岳集团在氢能产业完成了一轮又一轮规模的扩张与提升。从“三张膜”到“万家氢”,东岳集团展示出淄博氢能产业的典型样本,映射出淄博新质生产力的升级之路。

事实上,东岳的案例在淄博并不是孤本。

在淄博高新区的齐鲁储能谷,这个定位于储能产业的专业园区,由零碳智慧产业园、固态锂电池产业园、先进储能装备创新产业园以及零碳智慧研究院组成。

目前,储能谷一期项目已获得中国华能、华为科技、北京卫蓝、北京海博思创等行业头部企业定向投资。

待全部建成后,齐鲁储能谷将形成国内最长、最齐全、最高端的储能、光伏及风电产业链条,打造全国先进的风、光、储产业聚集地。

“氢”力量

“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备受关注。

淄博作为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淄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记者获悉,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将氢能产业作为淄博重点布局的新经济、新赛道,聚力打造氢能生产利用标杆城市。

据悉,淄博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淄博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0)》等一揽子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建成山东“鲁氢经济带”、两纵两横“氢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22年1月12日,国家五部委正式批复河北、河南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为第二批示范城市群,标志着全国“3+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格局正式形成,淄博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进入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五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合作城市。

事实上,这一成就反映的是淄博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领域的实力和优势,同时也是龙头企业——东岳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东岳未来氢能150万平米燃料电池膜及配套项目,总投资16.1亿元,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单体项目正在建设,三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项目已启动。

除此之外,淄博还成立齐鲁智行综合运营平台,氢能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

记者从淄博市工信局获悉,目前,淄博已布局建设6座加氢站,日加注能力3.5吨;累计投入示范运营车辆310辆,包括200辆城市公交和110辆物流车,运营总里程突破1500万公里。

12月15日,山东首座管道输氢到站加氢站——中国石化淄博“微管网”加氢站在淄博市正式投入运营。其占地面积3545平方米,打造了“氢-站-车”一体化应用场景,日加氢能力400公斤,最高可满足50辆以上车辆到站加注氢气。

“氢”力量不断涌入,为淄博打造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产业链

产业集群,关键在“链”。只有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才能更加凸显。

根据可查资料,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40个在淄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而淄博根据主导产业,全力推动20条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

以氢能、储能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链,正是上述产业链中较为成熟的一个案例,按照官方定位,绿色能源产业链涵盖光伏、风电、储能等重点板块领域。

除东岳未来氢能与齐鲁储能谷,组成淄博绿色能源产业链的企业还有仁丰特材年产50万平米氢燃料电池用核心材料气体扩散层项目,国内知名企业亿华通、爱德曼在淄博落地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产业化项目,舜泰汽车燃料电池冷藏车项目……

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燃料电池膜—电堆—发动机—整车”的产业链,已经在淄博实现了本地化生产。而这种产业链的组成,将极大提升淄博在氢能及储能产业的竞争优势。

立足氢能及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淄博有着长期规划。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8月24日,淄博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30年,燃料电池发动机和整车产能分别达到5万台、2千辆,推广燃料电池汽车4000辆……最终打造“一城、两核、四基地”的氢能全产业链新格局。

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淄博而言,氢能既是机遇,更是未来。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名单,虽有15个产业集群入围,但这15个集群却仅分布在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等10座城市,相对来说,这一名单中的产业集群具有领先性和难以复制性。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表示,2018年以来,山东针对自身传统产业和重化产业比重高、四新经济比重低的特征,适时推出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建立起有利于四新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

“近年来,‘四新’产业占比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也开始批量成长,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已经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事实上,“四新”产业正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聚焦于淄博,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四新”产业投资增长14%,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1%,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新经济投入不断加力。

显然,从氢能突围,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将在淄博得以呈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