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石油流通行业十大新闻

   2024-02-17 中国石化报

323

核心提示:石油流通行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石油流通行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兴起,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给我国带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我国石油流通行业抓住新发展机遇、挖掘新发展潜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1、《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

2023年6月12日,商务部发布《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共分为6章35条内容,主要包括行政备案和准入许可、企业经营规范、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旨在加强成品油流通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国内流通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简评:《征求意见稿》落实国家关于成品油流通管理改革的要求,涉及成品油批发、仓储和零售各环节,内容包含企业经营管理、行政备案与审查、监督管理等多方面,同时考虑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还强化了行业协会的作用,为成品油市场向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

2、我国开始供应国6B标准车用汽油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自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供应国6B标准车用汽油。2023年5月8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宣布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

简评:与国6A汽油相比,国6B汽油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指标明显下降,有利于臭氧污染防治,将对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作出积极贡献。国6B排放标准更为严格,将更加环保,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3、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等文件。9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创造条件。

简评: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出台,意味着碳排放双控制度将逐步走向执行阶段,有助于发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全面绿色转型。

4、《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

2023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行动方案》),要求统筹推进陆上油气勘探开发与风光发电、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与海上风电建设,加快提升油气上游新能源存储消纳能力,积极推进绿色油气田示范建设,不断优化发展方式,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高质量跃升发展。

简评:《行动方案》是国家能源局首次就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发布的政策,将为油气上游企业发展新能源提供行动指南,也将掀起新能源发展的热潮。

5、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炼化项目投入运营

2023年5月30日,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炼化项目——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广东石化项目是中国石油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炼化项目。8月16日,装载8万吨航煤的LR2级(10万载重吨及以上)油轮“普罗透思榕娜”号从广东石化产品码头出发,驶向目的地荷兰,这是中国石油炼化企业首次使用大型油轮出口航煤到欧盟市场。

简评: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炼油大国。广东石化项目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国家炼化一体化产能布局,有力支撑了我国乙烯产能快速增长,对推动我国石化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提升我国石化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6、《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

2023年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围绕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提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四项重点任务,是指导炼油行业“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简评:《指导意见》将“绿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了行业绿色发展的具体目标,并强调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推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与推动炼油行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保持一致,且方向性、指向性及规划思路更加清晰明确,是炼油行业绿色发展的精准“施工图”。在其指引下,炼油行业能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更好地服务民生用能和支撑石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7、多地绿氢项目发力

2023年2月15日,由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内首个分布式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在辽宁大连自贸区投用,该站每天可产出1000千克99.999%高纯度氢气。2月16日,中国石化在内蒙古第一个绿氢示范工程——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启动开工,总投资约57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4月10日,起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终点为北京燕山石化的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中国石化纯氢输送管道项目启动。6月30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7月5日,新疆能源化工与绿能科技(国核电力院)签署《国家电投塔城风电制氢合成绿色航煤框架协议》。8月3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发电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12月29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纳日松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为40万千瓦。

简评:绿氢产业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加快技术创新和重点场景示范应用,持续完善绿氢产业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统筹谋划供应链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开展试点示范,聚焦安全稳定有序发展,推动绿氢应用成本快速下降。

8、《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

2023年3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油气绿色低碳开发利用,包括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专业软件研发,推动油气与新能源协同开发,提高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调控水平,强化生产用能的新能源替代,推动油气管网的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推进智能管道、智能储气库建设,提升油气管网设施安全高效运行水平和储气调峰能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炼厂升级建设,提高炼化能效水平等,对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评: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有效措施,对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石油石化行业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

2023年1月4日,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原油成品油码头和油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将原油成品油码头和油船作为当前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重要领域。7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综合治理加油机作弊专项行动方案》(下称《方案》)的通知。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下称《计划》)的通知,要求全面保障成品油质量,全面清理整顿自建油罐、流动加油车(船)和黑加油站点,坚决打击将非标油品作为发动机燃料销售等行为。

简评:国家在石油石化行业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有力促进成品油零售行业高质量发展。《通知》要求降低原油、成品油码头和油船VOCs排放,推进储油库、油品运输排放标准实施,对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具有重大意义。而《方案》的实施能有效遏制计量作弊、偷逃税等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计划》有助于全面保障成品油质量,加强全环节监管,促进成品油绿色运输体系发展。

10、我国生物燃料取得显著进展

2023年9月7日,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在广州为中远海运散运有限公司所属“宝宁岭”轮成功加注300吨生物燃料油(B24),这是国内首单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9月8日,空中客车与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CNAF)签署协议,将采购3000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用于支持未来两年空客天津的运营需求,采购量创新高。11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下称《通知》),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12月15日,首次加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生物航煤的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波音777型货机从杭州飞抵比利时,这是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煤首批规模化生产以来,国际货运航线首次开启可持续燃料绿色航空。

简评:航运公司大规模应用绿色生物燃料,既促进了公司绿色减碳转型,也推动了生物燃料的市场化发展。《通知》推动了我国生物柴油等绿色液体燃料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