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在京召开海洋电磁勘探技术专题研讨会,会议以“未来启航·海洋物探”为主题,旨在探讨海洋电磁勘探技术进展,展望其在未来破解海洋油气勘探核心难题中的可行性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谢玉洪,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等50余位电磁勘探领域专家莅临指导。
此次会议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电磁勘探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天津分公司、深圳分公司和海南分公司三家单位介绍了渤海、南海东部和南海西部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及物探技术需求,研究总院项目团队进行了电磁勘探可行性分析报告。与会院士、专家对国家自然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南海深水区海洋电磁-地震多元立体联合油气探测机理与方法”项目及课题进行开题审议,明确项目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目前,我国深水油气发现主要依靠地震勘探,该技术在储层构造解释、岩性圈闭刻画、烃类检测、储层识别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单一地震勘探技术多解性强,地震信号在含油气饱和度定量表征、高饱和度油气藏分布精细刻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亟需研究多物理场信息的综合识别方法。海洋电磁勘探技术能够与地震勘探形成良好优势互补,对于解决深水油气藏勘探难点问题、提高深水油气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深水电磁勘探理论和装备研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已成功研制了4000米级深海电磁采集站以及国内首套大功率(1000A)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并在南海北部海域成功完成了深海探测试验,具备了开展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的能力。
会议指出,要明确海洋电磁油气勘探定位。中国海域电磁勘探潜力巨大,但勘探难度大,经济成本高,现阶段需加快推进相关研究工作,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力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最大的勘探效益。要把握战略方向,精准选择靶区、靶点。对各海域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油气藏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现有勘探成果和经验,明确电磁勘探的重点区域和目标层位。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力度。包括震电机理、联合反演以及模型构建方法等关键问题,以扎实的理论作为支撑,指导海洋电磁油气勘探。
谢玉洪在总结指出,攻关多物理场的油气藏识别方法,对于降低单纯依靠地震勘探带来的多解性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下一步发展路线,既要立足于海洋油气勘探勘难点,综合多物理场信息,利用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决深部构造、小比例尺盆地、不同时代盆地叠合性等宏观问题,也要紧密结合实际勘探需求,科学设计采集方案,研发高效装备技术,并严格评估实施效果,确保每一步工作都精准到位。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有效增进了中国海油与海洋电磁勘探领域科研院所间的相互了解,对明确未来在海洋电磁勘探领域的工作目标和技术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总院科研人员将努力在海洋电磁勘探领域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解决深水油气勘探问题,为实现海上油气高质量勘探开发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