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庆告诉世界--中国石油工业世纪回眸

   2011-05-13 石化石化

3262

(本文写于2002年) 当人们驻足于新世纪的门槛、回眸中国石油工业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巨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起步的。从解放前年产原油9万吨的玉门油矿,到今天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大庆油田,我国石油工业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实现了从“贫油大国”向“产油大国”的历史跨越。 从1904年到1945年间,旧中国累计生产原油只有278.5万吨,平均年产原油6.7 万吨,而此间共进口“洋油”2800万吨,“贫油”和“洋油”的帽子,使我国民族石油工业了无生气。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崭新的一页。1955年10月31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我国石油工业初现曙光。1959年9月26日, 地处黑龙江松嫩平原腹地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一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大庆油田”诞生了,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走进了历史的新纪元。 面对旧中国一“贫”二“洋”的石油工业家底,面对西方专家“一旦战争爆发,中国的石油连一个星期也维持不了”的断言,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在一片荒原上,开始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正是凭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慨,我国石油工人高水平地拿下了这个世界级的大油田,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石油勘探也取得了突破。 “大庆”等油田的开发建设,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工业血液”的同时,也使我国石油工业实现了质的飞跃。1963年11月8日, 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原油已基本实现自给。 为了确保大庆油田实现高水平开发,大庆创业者立足于生产和技术发展需要进行科技攻关,积极探索总结油田开发的客观规律。早在会战初期,他们就提出“拿下油田在于快,认识油田在于细”的科学指导思想,大胆采用“早期内部注水,保持油层压力”的开采方式,其中分层定量控制注水工艺,在国外油田尚无先例,当时已超过了美国和苏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他们坚持在提高产量和采收率上下功夫,通过实施一系列高产稳产措施,使原油产量稳步提高。1975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跻身于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 就在大庆油田向原油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进军的号角声中,1967年6月14日,我国第一口海上工业油流井--海1井出油, 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开始从陆地走向海洋。而随着辽河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相继开发建设,我国石油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全国原油年总产量突破1亿吨, 从此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石油生产企业进入开采后期,产量自然递减是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大庆油田始终坚持“科技兴油”的开发方针,在实现自喷、机械开采、聚合物驱油等三种开采方式的“技术接力”的同时,他们针对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产量下降、成本上升的实际,通过实施“稳油控水”系列工程,保证了油田高产稳产目标的实现,迄今已实现持续高产稳产24年,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而世界上同类油田的高产稳产期,最长的仅为12年。 大庆油田实现持续高产稳产的骄人业绩,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战略目标的实施。从1989年开始,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的相继开发,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我国最大天然气田的发现,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大庆,这个举世瞩目的“功勋城”,犹如一座记录辉煌的里程碑,高耸于中国石油工业百年巨变的历程中。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