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波澜不惊油价走势不温不火

   2024-05-31 中国石化报

58

核心提示:2024年上半年已近尾声。在过去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大事不断。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冲突、伊朗总统遇难等重大事件的

2024年上半年已近尾声。在过去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大事不断。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冲突、伊朗总统遇难等重大事件的冲击影响,但石油市场总体上波澜不惊,油价不温不火甚至出现下行。究其原因,可以认为是供需基本面存在问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需求不旺,使得各种围绕石油的投机炒作失去了发挥的空间。而在过去,尤其是经济繁荣时期,这股力量是油价市场翻云覆雨的重要推动者。面对疲弱的需求,欧佩克+以往屡试不爽的限产保价手段,效果已今不如昔。综合整个市场情况判断,下半年乃至今后的情况大抵也是如此。

经济疲软的严重性需要进一步正视

当前,社会大众对经济发展的前景仍不乐观,需要进一步正视经济疲软的严重性。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4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进行了上扬式回调,总体保持谨慎乐观。他们认为尽管过去一年世界经济较为成功地避免了大面积衰退,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存在挑战。

即使暂且忽略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凡是能够发挥国与国之间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各国生产出最拿手的产品并参与国际市场交换、参与国际分工,世界经济就会走向繁荣。如果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之间出现对峙甚至剑拔弩张,世界经济便很难在危机后出现应有的抱团取暖、同舟共济的繁荣面貌。

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成为当今各国主要追求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各国便开始了寻求“走出危机良方”的旅程。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成为主要追求。从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哥本哈根会议到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各国都聚焦绿色低碳,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发展上。在此形势下,能源改革自然走上风口浪尖,因为碳减排建立在能源结构优化的基础上。

欧洲率先出台净零排放情景的各类规划、禁售燃油车计划,提出碳中和目标。但其后发生的新冠疫情、极端天气频发以及由此导致的能源危机让欧洲始料不及,吃了不少苦头,使其不得不回归化石能源与核电。

尽管如此,欧洲还一直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取得积极进展。从2023年的数据看,欧洲全年碳排放等数据出现明显下降,背后深层次原因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入推进。适度回归化石能源与核电不代表欧洲不发展新能源。

客观地看,欧洲成员国多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大多经历了工业化阶段,科技与能效水平相对较高,能源需求强度稳定,在人口总量结构稳定形势下,能源消费总量不会有太多增长空间。这一形势也决定了油气需求总量增量有限。地缘冲突带来的油气紧缺最初的确给欧洲带来压力,但在其自身寻求新气源的艰苦努力之下已得以解决,有效缓解了油气供应下降带来的冲击,并形成了新的能源供应体系。

美国在页岩油气革命后的油价话语权增强

美国在页岩油气革命之后,其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明显增强。紧张的地缘局势持续升级之后,为弥补欧洲油气需求缺口,美国开足马力生产油气以确保盟友“不断炊”,其中页岩油气做出了重大贡献。

页岩油气革命的持续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美国丰富的油气资源禀赋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页岩油气规模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硬件支撑;其次,成熟的工程技术服务以及灵活的体制机制如鸟之双翼,助力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走向深入,降低页岩油气成本;再次,发达的金融交易市场持续为页岩油气革命提供并购交易与期货、期权交易舞台,以确保在中低油价下页岩油气行业整体经营不中断;最后是大量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有助于效率提升。

拜登政府上台后,为有效应对通胀压力,控制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为美国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这一目标目前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据此判断,2024年下半年甚至2025年相关政策手段还有施展空间。至于美国的油气需求,在庞大的产能面前应该不会对外部国际市场带来压力,更不会成为油价推手。

中国推进能源革命后石油需求强度稳中有降

作为油气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需求大国,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能源革命,石油需求强度也因此稳中有降。中国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后,经济基本面因素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依靠石油需求大幅增长。

在中国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形势下,国内汽车市场电动汽车渗透率提升、保有量持续增长。而受交通电气化影响和推动,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前几年就已出现下降态势,石油需求总体判断几近峰值。过去由于缺少石油储备,石油进口较为被动,如今情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本世纪以来,中国开始加大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石油储备能力持续增长,目前具备依靠储备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波动的能力,石油保供也更加从容。以往一些分析师将中国的石油消费需求作为推动油价上涨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石油储备能力提升以及交通能源电气化替代快速推进,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总体较为稳定,中国自然不会充当油价上扬的推动力量。

对石油市场演变以及油价走势的判断需充分结合历史、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因素考虑。从今年油价走势看,上半年的油价在震荡中出现了下行,油价对地缘政治冲突的“免疫力”在增强,其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导致的石油需求不旺,以及能源结构低碳化取得重要进展。即便今后经济走出低谷逐渐向好,新增能源需求也将很大程度上来自新能源。

能源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如果中国、美国、欧洲等经济体都能成功实现新能源大发展,石油市场走势的基本脉络也将更加清晰,2024年下半年我们或许将继续见证这一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2024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场交易稳步回升

●王 林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结束了过去两年的“熊市”,开始稳步回升。无论是“大宗商品之王”的原油,还是全球经济“晴雨表”的工业金属铜,今年以来表现都相当亮眼。市场认为,这主要是受地缘风险加剧、工业大宗商品供应紧张、清洁能源技术对工业金属需求高涨等因素影响所致。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大宗商品展望》指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急剧下跌后正在趋于平稳,给通胀带来的压力也有所缓解。不过,如果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升级,能源供应无疑将受到进一步冲击,进而推高能源价格,导致全球通胀再次走高。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年中至2023年年中,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近40%,其中原油、天然气价格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同期全球通胀率回落约2%。

世界银行预计,如果地缘紧张局势不再升级,布伦特原油今年平均价格将维持84美元/桶,略高于去年平均水平,到2025年将达到79美元/桶。基于这一预期,2024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小幅下降3%,2025年下降4%,但仍比2015至2020年间大宗商品平均价格水平高出约38%。

不过,如果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可能会波及油价,届时大宗商品价格也将进一步走高,进而导致全球总体通胀率上涨1个百分点。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强调,需要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美国CNBC新闻汇编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追踪全球大宗商品表现的标普高盛商品指数,自年初以来已上涨12%,超过标普500指数约7%的涨幅。

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艾汉·科斯表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增长却在放缓。这种分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英德米特·吉尔表示:“全球通胀仍未被战胜,当前的大宗商品牛市是阻碍通胀走低的关键力量,这意味着今明两年的利率仍可能高于目前的预期。”

对此,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挪威央行投资管理机构首席执行官尼古拉·坦根认为,飙升的能源、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可能会成为央行继续抗击通胀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金融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最大隐忧是大宗商品上涨对通胀的影响。如果大宗商品市场‘过热’,将影响到终端产品价格。”

事实上,全球能源投资两位数增长给工业金属需求带来额外压力,促使其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4月以来,受制造业活动改善提振需求影响,工业金属价格普遍上涨。4月26日,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价格自2022年以来首次突破1万美元/吨关口,与年初相比,今年迄今价格已累计上涨超16%。

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师劳埃德·史密斯表示,一方面,全球最大露天铜矿关闭,使得今年全球铜精矿供应转为短缺;另一方面,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发展推动铜、镍等金属需求上扬,价格随之上涨。

麦肯锡日前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去年,大宗商品交易利润达到创纪录的1040亿美元,尽管部分大宗商品交易巨头盈利下滑,但传统能源交易量增加、电力交易回报率增长,加上新参与者加入,使得大宗商品交易流动性增强、利润池扩大。

彭博社报道称,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一信拓城去年大宗商品交易利润超40亿美元,大部分利润来自旗下负责大宗商品交易业务的能源部门以及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交易。信拓城是成立以来获得利润最多的对冲基金,截至去年底净赚约740亿美元。信拓城近年来一直活跃于大宗商品市场,大宗商品已成为其5大核心业务之一。

麦肯锡合伙人罗兰·雷希施泰纳指出,去年,电力和天然气交易利润同比增长47%,显示出这些大宗商品的重要性。其他低碳能源产品如氢、生物燃料等,也为大宗商品交易商创造了新的交易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交易商都将重点放在电力上。”罗兰·雷希施泰纳表示,“这从侧面显示出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维多和贡渥等大宗商品交易巨头去年盈利均出现同比下滑,但得益于对原油、天然气的交易,整体收益依然颇丰,其中,贡渥去年净利润同比减半,但仍是其有史以来第二高净利润。

“尽管石油交易利润同比下降19%,但仍是去年大宗商品交易利润最大单一贡献者。”罗兰·雷希施泰纳强调,“石油贸易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

国际能源署下调2024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测

本报讯 据油价网报道,国际能源署(IEA)将对2024年的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下调了14万桶/日,提出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仅为110万桶/日,主要原因是经合组织(OECD)中的发达经济体消费疲软。

值得注意的是,受工业活动薄弱以及暖冬天气影响,全球汽油消耗量有所下降,此类现象在欧洲地区尤为明显。

此外,欧洲和美国中间馏分油的交付量减少以及美国今年年初柴油供应短缺,促使经合组织今年以来的石油需求重新陷入低迷状态,这远低于欧佩克对于今年增长预期数值的一半。

而欧佩克对原油市场需求持乐观态度,认为由于全球经济活力恢复以及可能会随着货币政策的逐渐放宽,原油市场有更多的上行潜力。因此,欧佩克预测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加225万桶/日,明年则将再增加185万桶/日。

国际能源署相关发言人表示:“贸易错位的增加使海洋石油储量升至疫情后高点,而陆地石油存储量处于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恢复到历史平均库存水平将是避免市场再次波动的关键。”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