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眼中的全球石墨烯大会

   2016-05-19 科技日报

36

核心提示:4月中旬,2016全球石墨烯春季大会在意大利热那亚拉开帷幕,本次大会汇聚了欧洲、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的顶级科学

4月中旬,2016全球石墨烯春季大会在意大利热那亚拉开帷幕,本次大会汇聚了欧洲、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的顶级科学家及全球重要的石墨烯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作为组委会委员及大会主题发言人之一应邀出席了此次盛会。那么,在院士眼中,这届全球石墨烯大会是怎样的?哪些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带着相关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对刘忠范院士进行了专访。

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

场景一:当把手指轻轻放在光照下的一种电子传感器上,不仅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心率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还可为远程医疗提供便利。这是欧洲一个研发团队基于石墨烯对光学频谱感应范围大大扩展的物理特性研发出的石墨烯光学传感器。据介绍,这种传感器可有效过滤人体内的杂波信号,能准确检测人体健康情况。此外,它还可以吸收更宽波段的光线,大幅提升未来太阳能设备的改进空间,实现光电转换效率质的飞跃。

这是展馆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之一。刘忠范介绍说,此次展会令他印象颇深的是工业展馆的展厅,数十家参展单位向与会者展示最新的石墨烯产品及仪器设备。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包括:欧洲科学家将高质量石墨烯油墨以特定图形打印在各类纸张或塑料薄膜上,这种产品可以在环境监测、细菌检测和食品安全上高效发挥作用。利用这项技术,未来的细菌检测能做到实时实地针对特定菌落进行,显示出石墨烯导电油墨技术日趋成熟,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欧洲启动旗舰计划项目大力度支持石墨烯研发是欧洲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中外技术研发步调不一

场景二:在展厅一进门中心位置,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特展向与会者展示着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据说这是大会组委会的特别安排。

“然而,我国石墨烯研究与国外在步调上并不完全一致。总的印象是,国外在石墨烯产业化方面往往聚焦长远发展布局,通过汇聚足够的实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在石墨烯应用方面则有近、中、远期目标,重点关注5到10年后的技术研发;他们的科研也做得很系统,有档次。而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有些应用还处于初级水平。”刘忠范坦率地指出。

“据说欧洲很多科研机构在潜心做研究,有些已进展得不错,但并不是有点进步就到处去宣扬,是这样吗?”记者问道。

刘忠范沉吟了一下,答道:“基础性研究对一项新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从国家层面讲,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和工程创新中心先后投入约10亿元人民币加强基础性研发;从公司层面讲,韩国三星公司专门有一个研究团队,对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常常从头至尾扎扎实实地进行跟踪,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们做的工作从表面上看似乎跟产品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却很可能是关乎未来的技术。而我们的一些基础性研究还没有人去做,主要是怕难度大、花钱多、见效慢。”

这些年,中国的石墨烯研究,无论研究队伍还是参与企业数量都有了较大规模。但他认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石墨烯研究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有些企业存在急功近利行为,喜欢搞“短平快”的粗放型研究和概念炒作,但却鲜有企业肯在基础研究上下大力气;另外,市场也存在一定的无序现象,在“石墨烯热”影响下,出现一些一拥而上的小作坊式企业,缺乏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撑真正的石墨烯产业化研究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没有关注就没未来

场景三:在石墨烯大会工业论坛上,东旭集团代表中国石墨烯产业代表团作了主题演讲,就其牵头建设的石墨烯产业基金情况,以及为中国企业进行投融资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做了深度解读。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全球石墨烯大会上发出寻求合作的声音,赢得了阵阵掌声。

刘忠范说,此次全球石墨烯盛会的主题学术报告同样吸引人,来自全球的数百位科学家纷纷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强烈感觉到这些研究做得具体而深入,对石墨烯未来可能开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术界的合作是可以提升的,因此我不反对交流,但核心技术永远具有排他性。如果我们的材料做得不高端,不过硬,就很难在合作中真正获益。因此,要树立把事情做精做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唯有在观念上、做法上不断更新,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源头抓材料。”他直言不讳地讲。

刘忠范进一步指出,发展石墨烯产业单靠企业和市场是不够的,还应该体现国家意志。政府应该从宏观上统筹布局,搭好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重点攻关,避免重复性投入和低水平研究。一方面,要加强真正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面向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这对石墨烯的未来很重要。

他最后表示,对于石墨烯的未来,现在可能没有人再怀疑了,但未来偌大的石墨烯产业蛋糕我们能不能切到一块,就看现在的关注程度了。因为,没有关注就没有未来。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