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子或虾子的甲壳素可作为氮掺杂碳的来源以及可溶解的碳酸钙,用于作为诱导孔隙的牺牲范本。共同参与研究的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JoeBrisco表示,“从虾壳衍生而来的物质可悬浮在液体中,在液体中放置奈米结构基板,可使这种物质黏附在基板表面上、且能感光。然后在其上喷洒另一种物质则可填满空隙,在涂布的电极上形成平坦的表面,使电极得以接触到装置。”
遗憾的是,这些材料“目前的转换效率还不到1%,”然而,研究人员们仍对其寄予厚望,希望能提高其电量到足以为智慧手表、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复盖在建筑物窗户上的半透明胶膜供电。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增加光的吸收量,”Brisco表示,“我们正在尝试一些不同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包括利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原料处置,以及增加奈米结构支架的表面积。”研究人员并利用生物物质(如海藻)来制造有机超级电容器,期望能在未来扩展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除颤器和汽车的再生煞车系统等。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