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华:示范工程不应只是技术路线的示范

核心提示:  称俞振华先生为中国储能产业第一人一点儿也不为过,虽然他一直很低调。2006年,他一手创建普能公司,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全钒氧
  称俞振华先生为中国储能产业第一人一点儿也不为过,虽然他一直很低调。2006年,他一手创建普能公司,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当时我国储能产业尚处于一片空白。2009年,普能公司完成对加拿大上市公司VRB Power的完整收购,成为中国国家电网的首个MW级液流储能技术提供商。2010年,普能入选全球“Cleantech100”,是中国首批入选全球新能源技术创新领域的科技公司之一,同年,俞振华先生通过北京市海聚工程认定,被评为北京市特聘专家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1年,俞振华辞任普能公司董事长,与国能电力集团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将手中普能的股权转给后者。“引入国能电力资本,有利于普能钒电池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他说。同年,他成立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定位于国内电网级别储能系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不仅见证了储能产业的起步,而且为储能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鼓与呼:2010年,他发起成立了当时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储能领域研究的行业组织,即今天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致力于通过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应用的推广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如今,该组织已成为业内颇具影响的交流平台。日前,记者专访了这位平凡而又睿智的业界专家。

记者:俞理事长,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储能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当前的几种储能技术来看,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锂电池等,您认为他们各自的应用领域在哪里?成熟度如何?降低成本的空间在哪里?

俞理事长:现有的储能技术有十几种,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压缩空气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调峰,一代、二代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还是很成熟的,但它受限于应用的场景,如需要岩洞或者能储气的地形等,所以推广起来还是有困难的。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陈海生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研发,但目前还处于示范阶段,这一技术降低成本还是需要靠规模效益来实现。液流电池更适用于对能量和功率都有要求的混合储能使用场合(如风电场等),它能够平滑风电输出、对电网调峰调频,这种应用跟它自身的特点有关,它的短板在于体积能量密度较低,尤其是全钒液流电池,它的优势在于特定场合下的性价比很可观,降低成本还主要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使用寿命着手。锂电无疑是眼下最热门的储能技术,应用领域也较多,能量型、功率型都有,如提供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的电力调频、规模储能等,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能量型要比功率型发展得快一些。锂电池的降价空间还是很大的,虽然这一代的铁锂技术受发展方向的影响,很难再有成本上的突破,但是下一代铁锂电池已经在实验室初见雏形,另外三元材料的开发,无论是能量密度的上升使系统成本下降,还是使用寿命的延长使每一单个循环的成本下降,都会使它的效益提升,这些技术方向都会降低锂电的成本,并且这些靠技术的革新都是可以实现的,只是产业化的进程问题。其它的储能技术,大体可以分成两类:能量型和功率型。能量型主要用于风光电场、分布式发电、微网等;功率型主要用于瞬间高功率输入和输出场合,典型应用如电网调频。目前阶段,储能技术主要有两大市场:能量型主要围绕分布式光伏/发电;功率型主要围绕电力调频。像风电这种应用场景,既有功率型又有能量型,是一个混合应用。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我国储能产业的现状如何?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单单是成本的问题吗?您预计储能产业的大规模成长期在何时到来?

俞理事长:现在储能的发展形势是美国、日本领先,欧洲次之,而中国落后于欧洲,与美国、日本的差距还很大。我们也讨论过,最大的瓶颈还是源于以下3个方面:技术研究、产业政策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跟国外相比,国内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还有待提高;虽然这几年国家对储能产业的支持逐年增加,但是申请资金支持的单位水平参差不齐,所有的资金支持没有真正的用到有实力、感兴趣的单位上,造成在科研上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最后缺乏风投的支持,现在的风投基本上是以金融背景为主,在我国真正懂技术的投资方十分稀缺,产业若缺乏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单靠政府拨款,是需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因此政府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只能把科研经费下发到很多单位,导致出来的成果进步空间有限,不足以大力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现在还不能预计储能产业究竟在何时能够形成大规模增长的态势,但我相信在相关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储能产业大规模成长指日可待!

记者: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储能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目前国内尚未出台实质性的鼓励措施,您认为出台何种政策会促进储能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不会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俞理事长:目前,我们和美国加州储能协会正在做关于储能政策框架的工作,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储能市场较为成功的加州为例,它们先后有三方面的支持政策,分别为:①电力辅助服务的调频政策。在美国,储能被视为一个发电设备,允许储能电力设备(储能电站)参加电力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力调频;国内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一旦能形成电力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对储能参与调频应该是一种激励,睿能世纪就专注于此。②分布式发电补偿政策。美国加州早在2002年就有了分布式发电补偿政策,包括燃料电池、光伏、风电等都可以进入分布式发电的补偿机制(自发电补偿政策),加州政府向电力公司征收一笔特殊的税收,专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于2009年制定了分布式发电对储能的补贴标准,对符合要求的发电项目中的储能系统每千瓦补贴2000美元,按当时的发展水平这相当于40%~60%的成本,其它部分的投资业主靠峰谷电价就可实现合理的投资回报。国内的这种补贴政策刚出现,并且只针对光伏,但是分布式光伏政策再往前延伸,就会惠及燃料电池、光伏、风能等结合储能的分布式项目。现在的政策与以往相比进步的是,现在的补贴直接给到业主,由业主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种技术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③需求侧的补偿政策。在美国,近两年包括银行等的金融机构作为储能投资商开始出现,他们把储能设计成一个金融产品进行经营,这个模式的出现需求侧的补偿政策起到了很大作用。把资金补给需求侧的客户端,以维持电网的一个用电平衡,要比调节发电量平衡电网划算得多,毕竟靠发电平衡需要大量建设发电机组、铺设输电线以及大量的燃煤。近两年我国已有相关的需求侧补偿政策,但是需求侧的补偿力度较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甚至差一个数量级,因此还不是很能引起相关单位的兴趣。以上国外的发展经验还是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

记者:您在今年6月份的“储能国际峰会2014”上指出目前储能产业的核心问题是谁为装置埋单,您认为谁应该埋单呢?为什么?

俞理事长:说到机制,其实不必要有一定之规。至于储能,可以参照光伏和风电,都是新能源嘛,虽然光伏和风电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是从结果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带动产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现阶段出台一个市场化的电价补偿机制还是有必要的,有了补偿机制,埋单方、新能源发电方、业主以及市场资本方都能参与进来,形成了这个机制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峰谷电价差对储能会有帮助但不是决定性的,峰谷电价是跟分布式有关的,是能让储能盈利的一个模式。像德国、日本以及美国加州都有一个分布式光伏的普及政策。欧洲、日本属于高电价地区,他们有专门的新能源补偿电价,欧洲2.5欧分的电价完全可以支持大规模的光伏、风电并网,这样配储能系统后能够增加上网的配比,而欧洲电网、日本电网都实行配比制,强制百分百并网。它们做到了,储能就会有应用的市场,因此还是需要实际的应用市场决定应该由谁埋单。

记者: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多个储能项目的示范,如国网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辽宁龙源卧牛石风电场等,从示范到应用目前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国外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国借鉴?

俞理事长:实事求是地说,跟国外的示范项目相比,我国多数的示范项目还停留在对储能技术做验证的阶段。国外的示范项目目的很明确,在技术示范的同时,就是要解决一些产业化、商业化问题以及未来怎么和金融行业对接。我国的示范项目总的来说还是有它的意义的,毕竟迈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但是从推动产业机制的角度来说还是偏弱的。示范项目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对技术的验证;另一个是对产业应用的推动。目前国内的示范更多的是偏重技术验证,但这解决不了现阶段困扰储能产业的真正问题,其实储能产业最核心的问题(包括金融、技术)是谁为这些储能项目付费埋单,示范项目是应该为这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而现在的示范项目对这一块关注的较少,因此使它推动行业运行模式、创新模式形成的能力打了折扣,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如果示范项目达不到这个层次就解决不了产业问题,就变成了为示范做示范。如果示范项目能够考虑即时的储能电价,就有可能把规模做大,而单纯靠投入做示范项目,就很难做大。因此示范项目要连着政策性的试点,也给政策一个示范的机会,比如特殊电价、分布式电价、补偿电价这一类。

记者:俞理事长,您作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请谈谈联盟在推动储能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您认为当前形势下产学研用各方应如何联系起来做好储能技术的推广?

俞理事长:做为民间组织,储能联盟更多的是针对一些缺乏企业和政府支持的共性问题组织资源,并努力填补一些行业空白,在推动联盟的过程中我们有两点感受:一是能源类的产业政策偏粗;二是在储能领域这种产业政策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大家对储能的认知也很片面,包括懂技术的人。联盟承接了能源局和发改委的一些技术路线、产业政策路线的研究,包括对储能行业的一些调研,和企业、政府一起合作,促成了一些项目的落地。联盟先后做了几个相关的研究项目,近几年的储能产业白皮书,也是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在业界做分享,最终希望能为下游的客户、未来储能运营商、参与者、政策制定者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他们决策的依据,能够使储能未来的发展更顺利,但这也给联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除了政策之外,联盟还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包括组织技术研讨沙龙、行业会议,并和美国加州、印度、德国储能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性的行业组织——世界储能联盟,以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借鉴一些海外的经验,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交流会。联盟还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帮助解决一些企业进入新能源、储能领域遇到的资金问题,当然联盟自己也建立了一个金融平台,尝试性的推动一些创新机制。未来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应用问题,联盟更多的是搭建平台,在平台基础上,我们也一直在寻找领域内的战略合作伙伴,他们围绕解决具体应用中的问题,比如光伏+储能、风电场运行中的问题,以推动储能技术及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最后能让储能、金融接合,成为可证券化的资产。

记者:我们知道俞理事长同时是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睿能世纪定位于国内电网级别储能系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请问公司有哪些技术及市场优势?未来将如何布局储能市场?

俞理事长:睿能世纪的定位是做电力调频解决方案,研究怎样把储能技术应用在电力调频领域,睿能正在探索一个模式——储能跟传统的电力调频机组(主要是传统的火电机组)合作,结合已有的电力政策,把储能联合机组调频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来,目前已与北京石景山热电厂合建了2 MW/0.5 MW˙h的国内首个储能电力调频系统,并于2013年9月16日挂网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电厂不需要资金投入,只要提供实施场景,未来会给电厂一个增收,靠分红来实现。由睿能世纪协调金融机构跟项目的对接,也包括在解决方案和应用技术上做相应的开发投入,重点是要把商业化运转模式建立起来。睿能世纪的核心工作是解决示范项目中碰到的问题,未来怎样结合已有政策在现有的调度基础上减少储能产品所受到的歧视。储能在国外按效果付费,是受到优待的,储能做调频比机组做调频收益高1~2倍。在国内至少希望现有的储能调频项目在政策上能得到公平地对待,目前具体项目推进实际上是面临非常多的挑战的。未来从长远来看,储能还是应该要按效果付费的,但现在国内距此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希望能够结合现在已有的课题,能更清晰地提出一些未来的政策路线,最好是定量的模型,使大家能够看到储能光明的前景,并为之努力。

人物简介

俞振华先生于1997年获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04年获奖学金赴美取得美国Pepperdine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7年,回国创建了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用于解决新能源不稳定性的储能技术-钒电池技术的开发和商用。自主研发了两代电堆原型产品。2009年,对加拿大上市公司VRB Power进行了完整收购,成为中国国家电网的首个MW级液流储能技术提供商。2010年普能公司入选全球“Cleantech10”,是中国首批入选全球新能源技术创新领域的科技公司之一,前后分别引入包括北极光创投、德丰杰、德同资本、红杉资本等10家全球机构的投资8000万美元。2010年,俞振华先生通过北京市海聚工程认定,被评为北京市特聘专家,同年通过国家“千人计划”认定,于2011年授予国家特聘专家。2011年创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任理事长。同年,创建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专注于推动储能产品在电力调频应用领域的发展。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