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市场:美国筹备未来 日本应用迅速

   2013-11-04 solarF阳光网

43

核心提示:美国:筹备未来美国的情况和意大利与德国的情况具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国内各州只有几个州发送多种多样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所以,美

美国:筹备未来

美国的情况和意大利与德国的情况具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国内各州只有几个州发送多种多样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所以,美国储能系统市场主要关注频率调整。换句话说,储能系统来平衡电力输出的短而急的电力输出波动。

然而在一些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始预示对长期对储能将会出现额外需求。州和联邦监管者都作出了反应。加州公共事业级可再生能源发电在2013年9月底占到电力总需求的23%。而加州正在为2020年33%的可再生能源配额标准目标实现后,更进一步,制定更高目标。

而加州的AB2514可能是欧洲之外,伴随可再生能源发布的最有力的储能政策动向。该法律要求加州电力监管者评估并制定强制性目标,而在2013年10月份,加州公共电站委员会规定:加州三座投资者拥有的大型电站到2020年需安装1.325GW储能设备。

某研究机构估计:这项法律将有效将全球储能市场的规模扩大一倍,抽水和地下空气压缩储能不算在内。还机构还引用一位行业未透露姓名的行业管理人员表示:加州安装1.325GW电站需要投资10亿到30亿美元。

联邦监管者已经做出了政策修改,要求公共电站改变购买储能设备的方式。

此外,德克萨斯州希望储能设备能够管理该州的风力发电情况,该州风力发电是美国毛装机量最大的电站。该州还有一个相对电网对立的额外问题。

德克萨斯州监管商已经通过批准一些列支持储能设备发展的方式。储能设备正在改变着储能设备在资金上得到支持的状况转向和联邦政府的法规很类似。现在德州正在建设两个大型的储能项目,包括北美最大的电池储能系统,为36MW,以及数十年内首个获批建设的空气压缩储能系统。

在夏威夷,太阳能和风电的应用率也是很高的。夏威夷不像德州,他们的电网是由于地理因素隔开了,不是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夏威夷已经成为一些储能项目的试验点。

日本:市场迅速改变

虽然日本在前几年也发展了一定数量的太阳能装机容量,但是该国通过去年七月制定FIT迅速扩充了日本的太阳能装机容量。此外,日本还拥有世界上最大抽水储能容量,为25.5GW。该容量可以用来存储太阳能在白天发送的电力用于晚上使用。

日本的太阳能应用速度很快,估计今年达7GW,但是日本政府还在寻求其他解决方案。日本政府经济、贸易和工业部在今年8月份宣布将选择三个公司在不同的区域安装两个大型电池储能系统,来发展未来在电网使用电池储能系统的技术能力。

此外,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正在通过一项计划补贴钠硫电池制造商NGK Industries的研发活动。该计划的目标就是将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降到和抽水储能的成本相当。

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这一快速变化的领域涵盖了很多技术,每种技术都有专门的技术特点。虽然我们在之前的报道中包括了各种储能技术,但是我们在此仅概括性的讲述一下新进展,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一些技术细节。

首先,不同的储能技术不能当做商品,因为储能系统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该系统能在电网扮演的功能。超级电容和飞轮提供了很多电力转移,这可以起到平稳电流,去除不足一秒钟的电流。对于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的,时间更长的储能设备,我们可以使用几类电池。最后,空气压缩、抽水储能、和甲醇氢气系统对于长期储能设备有好处。

电池公司已经等待很久了,过去两年,很多公司生产锂铁电池来与居民和商业光伏系统进行配套安装,这些公司包括:松下、Conergy和Saft等公司。在德国,已经推出了不同的储能系统。

在更大的层面上交,很难对于市场规模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每年的安装应用数字不均衡。但是,因为宣布将要建设的工程数量很大,很明显,市场是在增长。

IHS和其他市场分析已经对于全球储能市场未来的规模进行了预测,IHS称预计和光伏发电配套的储能系统业务将出现快速增长。而虽然所有机构都指出将出现指数增长,很是各个公司的对市场规模的分析都不同。

和光伏系统一样,市场应用更多的储能系统是有若干因素决定的,包括监管支持和补贴,随着规模经济的实现和市场的成熟,储能系统价格的下降。

还应指出:加州最近的法规并未限制储能系统的规模以完成1.325GW目标,这还包括未如表系统。而主要的障碍的就是50MW抽水储能系统不计入。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市场的发展,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这一政策将对储能市场的各个部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而且,不光加州是这样。我们就是不知道未来的全球储能市场将是什么样子,其中也包括何种技术将处于主导。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就是随着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系统系统将不可避免的成为我们电力系统的重要部分。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