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锂电新能源的一名新兵,桑顿有信心在3~5年内做到国内前五强。”2013年10月10日,在湖南桑顿新能源一期生产线投产仪式暨新产品发布会上,桑德集团(下称桑德)董事长、湖南桑顿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桑顿)董事长文一波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新能源生产线一期投入20亿元,二期将在明年上半年投产。
“靠水起家”的文一波长期致力于市政给水、市政污水处理、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业务。经过20年打拼,文一波如今坐拥两家上市公司桑德环境(000826.SZ)和桑德国际,后者分别在香港和新加坡主板上市(00967.HK;E6E.SI)。文一波也因此被外界誉为“环保教父”。然而,文一波没有就此止步,在桑德集团控股、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参股创立了桑顿之后,文一波带领桑顿一路高歌猛进,并提出了3~5年内做到国内前五强的目标。
一向内敛的文一波斥重金跨界布局锂电新能源,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读不懂”。
跨界布局锂电新能源
文一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不是转型,我们是在做环保相关多元化。”文一波回忆说,他考察新能源行业有三四年之久,初期他想收购一家锂电池相关行业的国有企业,但收购最终落空。虽然起步就遭遇“滑铁卢”,但文一波没有放弃进军锂电池行业的打算。
有业内人士透露,对桑德集团来说,水和固废领域,技术基本成熟,发展空间有限,因此,桑德不得不拓展新的领域。
与桑德集团的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相比,锂电的发展速度惊人,发展空间巨大。文一波表示,桑德集团经过20年的发展才达到了百亿规模,但锂电新能源板块很可能只需3~5年时间就可以达到同等规模。
文一波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当初很多人给我泼冷水,说我钱也不是太多,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要资源没资源。但我想,我有做桑德20年的经验。行业虽然不同,但做企业的道理是相通的。”
“当年,我涉足环保领域时,环保行业已经有上万家企业,还有不少巨无霸。但桑德还是后来居上,稳坐榜首。” 文一波总结20年做企业的经验时说,要想占据行业制高点,需有两大法宝,一是技术为王,二是打造全产业链。技术是品质的重要保证,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环保如此,锂电新能源也不例外;同时,文一波也砸下巨资建立起锂电新能源的全产业链:从锂电池正极材料到锂电池,再到锂电池电动车,桑顿一应俱全。
作为一个锂电池领域的门外汉,文一波开始“恶补”。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招揽了业内最顶尖的人才。我搭台,他们唱戏……桑顿高管大都是业内一些大型公司的老总,而中层管理人员则是业内一些中小型公司的老总。桑顿总经理吴长勇先生就是在电池和电动摩托车领域的顶尖人才。”
文一波并非高薪挖人,有些高管来到桑顿后,薪酬甚至下降了50%,但他们因为看中了锂电池的巨大前景,还是选择了在桑顿长期发展。
在锂电池领域,大多数都是中小微“候鸟型”企业,觉得这个行业热就一拥而上,觉得行业冷就一哄而散。“没有好行业或坏行业之分,只有好企业和坏企业之别。”文一波说。
在发布会上,日本DMK公司代表森田先生对桑顿技术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另一家军工企业的老总也提到,他们对锂电池性能要求很高,必须要满足低温零下40℃和高温65℃的极端环境,但目前只有桑顿才能满足这种技术严苛的要求。
欲做中国“特斯拉”
文一波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桑顿就是要做“中国的特斯拉”(特斯拉为美国著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但桑顿的产品不是电动汽车,而是电动自行车。文一波认为,电动自行车是锂电池市场的短板,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据文一波介绍,目前,中国市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在一亿辆。按照两年换一块电池来算,每年需要5000万块锂电池。目前,国内95%的电动自行车使用的都是铅酸电池,而铅酸电池对环境污染严重,在欧洲市场已经绝迹,在中国市场却仍然大行其道,占据高达95%的份额。文一波认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未来,铅酸电池会逐渐失去市场,最终被锂电池取代。
桑顿曾试图说服电动自行车厂家改弦易辙,抛弃铅酸电池电动车,转向锂电池电动车。但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厂家不买账,不解地说,活得很滋润,为什么要转产?
“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锂电池电动自行车,那我自己来做。”文一波表示。
电动自行车经销商李先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市场上,电动自行车是刚需。我很看好桑顿的产品。”
北京一位张先生反映,他使用一辆铅酸电池电动摩托车作为上下班代步工具,“这样的车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续航里程短。最不方便的是太笨重。”不过,当说到是否考虑换锂电池电动车时,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型号少,价位高。”
在此次桑顿新品发布会上,桑顿展示了6种不同类型的电动自行车,大都可以折叠。文一波表示,目前桑顿产品价位较高,定位于高端市场,一期产品中的一半用于出口,桑顿今年一期将完成10万辆机电一体化产品;明年二期将生产150万台产品。“随着规模的扩大,我们的价格将会越来越亲民。”文一波说。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