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铅污染事件频发,其中一半以上由铅酸蓄电池企业引起。为此,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联合对铅酸蓄电池行业进行了整治,取缔关闭了一大批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管理粗放的企业,并决定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现在,全国铅蓄电池生产厂家已经从当初的3000多家减少到约1800家,但是,近期铅污染似乎有重新抬头的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一些被淘汰的企业转入了“地下”生产。这些非法生产的企业,因为没有营业执照,不需要环保成本和为员工缴纳社保,制造成本远低于正规合法生产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凭借较低的价格而拥有较多的订单;再加上由于缺乏有效联动,工商执法和技术监督两个系统很难对电池流通领域进行“无缝隙”管理,堵住这些“三无”电池产品;对个人消费者而言,从电池标识上也看不出产品是否合法,往往会被动接受零售商的建议而购买非法厂家的产品。这也间接鼓励了非法工厂的存在,埋下了环保隐患。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那些环保投入大的企业却倍感压力。有的公司新工厂是按照目前国内最高的环保标准设计和建设的,环保投入就接近1亿元。因为性价比占优,原来这些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得非常好;现在按新《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做出来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地下工厂”产品25%至30%,在市场竞争中很被动。目前,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如果不及时改变“地下工厂”横行的局面,在蓄电池行业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环保整治的阶段性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当前,国家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巩固和完善整个铅蓄电池行业自2011年环保整治以来的积极成果。例如,允许合法企业在产品标识上使用“环保生产”标贴,从而与“三无”电池产品区隔开来;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关停不能实现环保生产的蓄电池企业。没有了市场,非法生产企业也就失去了原动力。
同时,要加快出台《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出口国,我国电池回收领域并未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国铅酸蓄电池回收以大量个体从业者为主,相当多回收点进行手工破碎拆解,高价卖出铅片后,酸液随意倾倒,大量含铅废水、铅渣、铅泥进入下水道、水域和土壤,其他价值不高的材料随意抛弃,含铅电池隔膜与垃圾一起焚烧处理,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更需引起重视的是,在欧美,铅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来源于废旧电池回收,其材料回收率高达98%,因此,其对新铅的需求量显得不大。但在我国,由于来自旧电池还原的铅材料不足蓄电池生产用铅量的一半,因大量使用新铅而导致我国铅电池企业的产品成本远高于国外同行。这也是我国汽车电池之所以无法批量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根本原因。
铅酸蓄电池已有150多年历史,技术上非常成熟。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通过规范生产、有序回收、严格管理,铅酸蓄电池污染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随着汽车、电动自行车和光伏电池产业的快速增长,铅酸蓄电池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惟有所有企业都严格按照相关准入条件组织生产,同时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铅酸蓄电池行业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