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到2030年,锂电池储能系统循环寿命从5000向10000次跨越,实现成本大幅下降和大规模应用;实现在没有任何补贴政策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够快速发展,同时支撑能源革命的发展。
跑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撞墙”这么个说法——精疲力竭,体能耗尽,甚至连精神也耗尽了,属于生理极限到来,有强烈的想放弃的感觉。“撞墙”一般会出现在30公里左右的时候,因人而异,但对每个参赛选手来说都是巨大考验。
而这与储能产业现在面临的困境一样,从项目示范期向商业化转换的阶段,恰恰在这个地方是比较痛苦。那么,企业如何渡过“撞墙”难关?
日前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2017”储能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储能产业商业化这场马拉松加油助力。
政策指引锂电池梯次利用引关注
据了解,目前储能和风电、光伏发电发展之初问题非常相似,具有三个特征:规模小、成本高、发展速度不快。
对此,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处长齐志新表示,为了构建有利于储能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将破除储能接入的政策壁垒,主要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的精神和进展,以市场化为导向,研究形成包括价格机制在内的体现储能价值的市场机制。
会上,齐志新表示我国第一部针对储能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已经基本走完签批程序,预计近期将正式印发。
据齐志新介绍,创新精神将贯穿《指导意见》的各个部分,是这个文件的灵魂;同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技术路线问题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坚持系统思维,从能源系统及全产业链角度看待储能,寻求储能发展机会。比如,虽然锂电池储能领域才刚刚兴起,但考虑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文件在锂电池梯次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在业内“梯次利用是伪命题”的争议声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期盼体制改革一蹴而就,体制正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储能同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政策环境我相信是越来越好。”齐志新说道。
中国电科院电工与新材料所原所长来小康则从政策具体制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一些细则的出台需要企业将其在示范工程中获得的确实可信的、量化的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都能够提供给决策机构,作为决策者制定政策的依据。
内生动力降成本不止电池企业
对于在储能行业里长期工作的人来讲,听到政策发布的消息无疑是非常振奋的。索英电气董事长王仕城认为,的确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的引导,在企业创业阶段给一点“葡萄糖”。
双登集团副总裁刘晓露则从电池企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他认为,目前产业发展存在两点挑战:第一,很多示范项目的毛利率算下来可能零都不到,低到这个程度,而电池企业往往还要硬着头皮上。但整个储能系统降成本不仅仅是电池企业的事情,希望BMS、TCS包括EMS及集装箱系统等参与者,能够主动把成本降下来;第二,储能单凭一种功能输出能够达到投资者的理想收益是不现实的,需要把多种价值挖掘出来,峰谷差是一个点。
“我一开始说到‘撞墙’,其实这个‘墙’就是电价机制。确实是这样,我们在跑步启动期的时候,确实需要储能系统技术来让我们跑起来。到后边让储能产业达到市场化、商业化目标时,这个墙就一定要突破。”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振华总结认为。因此,渡过“撞墙”难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内生动力。企业在做商业化应用示范的前期,就真正把握并创新产业价值,做好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
创新驱动锂电池储能技术展望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海生看来,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储能的春天确确实实已经来临了。
而为了迎接这个“春天”,储能技术的积累与进步也成为热议。在所有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尤其锂电池储能技术是发展比较快的,长寿命、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安全性好是必要条件,不管是哪个储能系统具备这些条件才能足够推广。
按照我们国家能源局总体规划,陈海生对国内储能技术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到2030年总体实现储能技术跨越式发展,规模从目前大部分的千瓦级升级到兆瓦量级,实现10MW到100MW的跨越;锂电池储能系统循环寿命从5000向10000次跨越,实现成本大幅下降和大规模应用;实现在没有任何补贴政策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够快速发展,同时支撑能源革命的发展。
有人说,不经历“撞墙”,马拉松是不完整的。不过,熬过“撞墙”的选手,在心理上已经是个马拉松战士了。在储能这场马拉松比赛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3月印发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首次明确了储能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战略定位。而随着政策环境改善、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应用端示范的丰富,储能产业未来可期。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