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7尘埃落定 三星手机蓄势待发

   2017-01-24 北京商报

45

核心提示:1月23日,三星正式公布了Note7手机燃损原因的调查结果,这标志着沸沸扬扬的Note7事件终于尘埃落定。Note7手机电池问题的彻底解决

1月23日,三星正式公布了Note7手机燃损原因的调查结果,这标志着沸沸扬扬的Note7事件终于尘埃落定。Note7手机电池问题的彻底解决,也吹响了三星手机市场反攻的号角。

电池问题彻底解决

经过数月的深入调查与分析,三星电子昨日在首尔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全球三大独立调研机构,就Galaxy Note7事件公布了调查结果,同时推出一系列强化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结论上来看,Galaxy Note7燃损的原因在于电池。“我们为了追求创新与卓越的设计,就Galaxy Note7电池设置了规格和标准,而这种电池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未能在Note7发布之前发现和证实,对此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和抱歉。”

DJ Koh表示,过去几个月,为找出Note7事件的原因,三星开展了细致、周密的排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三星对Note7的硬件、软件,以及相关流程如组装、质检、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仔细的排查。为还原燃损发生过程,三星动用了700余名公司研究员和工程师,构建大规模的实验装置,测试了超过20万部组装完好的手机和3万多块电池,进一步明确了问题的根源。

同时,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Exponent实验室以及德国莱茵TUV集团等业内知名的第三方机构也应三星的委托,针对Note7事件原因的可能性展开了客观、公正、独立的调查。

三星指出,该公司将把在Note7事件中汲取到的深刻教训,全面融入到各个流程与企业管理体系中,并对产品可靠性做出了全新承诺并将在未来全面履行。

三星品质再度升级

在Note7事件之前,三星的工艺质量一直被誉为业界最顶尖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智能手机产业链上,三星电子正处在产业链最顶端位置,在屏幕、处理器、芯片、D-RAM和NAND闪存等方面均拥有较强的垂直整合产业链资源,为多家手机制造商提供电子元器件。据CINNOResearch全球季度手机面板出货量监测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达21.1亿片,其中三星以17.6%的份额占据第一位置。

随着电池调查结果的出炉,三星品质也有望实现一个全新的飞跃。据了解,三星电子已经全面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品质改善与提升计划,覆盖整体制造链各个环节,采用业内最为严苛的标准和品质测试措施,打造更高的品质控制体系。

品质提升计划旨在将三星制造水平提升到与科技创新同样的高度,包含整体产业链的把控、工艺规范与材质选取等多个项目,并以精确的数据衡量将产品品质的检测及管控推向前所未有的严苛水准。

另外,中国三星为了保证产品的最佳质量,与三星电子同步实施“CS认证制度”。从新产品研发阶段开始,听取客户的需求并反映在产品设计中,通过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各部门协作,选定CS认证所需的评价课题,在研发各个阶段均施行质量水平的监测。

在2017年新年演讲中,三星电子副董事长、联席CEO权五铉督促员工称,三星要从代价昂贵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即便是产品质量存在一丁点问题,也不应该妥协。

市场反攻战已打响

三星Note7手机原因尘埃落定,也标志着三星在中国开始上演绝地反击。三星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中国市场。中国更是三星电子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三星在华已经发展了25年,一直持续加大在华投资,目前已在中国成立七大支社,形成14家生产基地、10家研发基地、11家销售基地、4447家服务中心在内的完善体系,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等方面做出了贡献。通过三星这些年在华的动作来看,三星始终将中国消费者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

早在Note7事件发生时,三星就积极主动地做了很多挽救的措施,如全面召回、给用户补偿、组织多方调查原因、全面提升品控体系等等,这些态度和举措还是值得肯定的。在商业体系逐步健全的今天,产品出了问题并不可怕,能拿出诚恳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虽然Note7事件给三星带来了阴影,但三星依然用一张漂亮的四季度报表,展现自己强大的复原能力。2016年四季度三星盈利还是同比增长了110%。在用户认可度提升以及三星核心技术的加持下,2016年四季度三星电子运营利润达到9.2万亿韩元(约合78亿美元),同比增长50%,创三年新高;营收将为53万亿韩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52.1万亿韩元。

近期,三星Galaxy S8各种消息已经满天飞,而据韩媒OSEN的消息,这款万众期待的手机将在4月18日于纽约发布。作为三星成功的手机之一,三星Galaxy S8很有可能延续之前的佳绩,带领三星手机摆脱Note7的阴影,从而在中国手机市场重新崛起。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