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洗牌在即

   2016-12-21 工人日报

41

核心提示:上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曾发布通知,公开征求对《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大力整顿

上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曾发布通知,公开征求对《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大力整顿动力电池行业。这是继201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之后,国家主管部委又一次就动力电池规范发布相关文件。

《征求意见稿》发布后随即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其触发点是大幅抬高了产能门槛:相比2015年版本,本次征求意见稿中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由“不低于2亿瓦时”提高至“不低于80亿瓦时”。

据悉,目前全国有14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现阶段能达到产能标准的仅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公司,到年底产能达到的企业大约有4家,其余96%以上的企业则达不到上述标准。若此标准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那么国内绝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将因无法达标而停产,继而造成库存积压等一系列问题。

近几年来,在国内电动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市场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要达到500万辆。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电池可谓最为关键的环节,占到整车成本40%~60%。

从国内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现状对比来看,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已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但在产品均匀一致性、系统集成技术、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自2015年起,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增长速度惊人,极具潜力的市场让产业上下游引来各路资本,企业纷纷加速投产,由此引发了低质低价竞争、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新增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而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数量也从2014年底的50家左右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接近150家,增长近3倍。值得警惕的是,新增企业中,很多都抱着快速致富的投机目的,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实力,为了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就采取“挖人战术”,激化企业矛盾,使相互间的竞争日益恶化。

另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产能已超过1000亿瓦时,从动力电池出货量和产能对比来看,动力电池整体产能已经过剩。目前行业对于动力电池,尤其是圆柱电池,一味追求高容量,电池循环性越来越差,安全性也越来越弱。在动力电池行业出现乱象的情况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可以说是正当其时,这对整合行业、鼓励生产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各家厂商进行了产能调研,要求如实填报,根据各家厂商上报数据进行划线。

资料显示,《征求意见稿》中争议最大的“80亿瓦时”标准线其实是根据各家企业上报的结果划定。《征求意见稿》如果实行,门槛提高后,对生产能力的硬性要求可以迫使小规模作坊式企业退出。动力电池整体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平均出货量不大的局面将得以扭转。未来几年如果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制造成本降低50%,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有望缩小与传统汽车的价格差,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摆脱财政补贴约束而走向私人家用车市场。

因此,动力电池行业只有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之路,确保中国动力电池实现规模效应的进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而只有通过排名靠前、技术实力雄厚、集中度很高的几家企业构筑起合理化生产的产业格局,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也有分析认为,由于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30%至50%,随着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有望大幅下降,从而缩小与传统汽车的价格差,这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走向私人用车市场。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