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骗补时代 锂电池当道

   2016-09-21 金融界

34

核心提示:新能源骗补问题,一直以来让整个新能源产业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而随着骗补调查结果浮出水面,终于看到了那些在裸泳的企业,财政

新能源骗补问题,一直以来让整个新能源产业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而随着骗补调查结果浮出水面,终于看到了那些在“裸泳”的企业,财政部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中,点名了吉姆西、苏州金龙、五洲龙、奇瑞万达、少林客车五家典型问题企业,其中,苏州金龙以5.2亿元的违规补贴资金高居首位,同在苏州的另一家车企吉姆西则因恶意骗补情节严重,被取消了整车生产资质。

而其它如比亚迪、力帆、安凯客车等公司纷纷公告澄清自己不在骗补新能源汽车名单之列,实际上名单已经白纸黑字写着问题企业,澄清不过是给自己做下正名宣传。但不能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开始放缓,尤其是客车,自今年1月骗补调查开始后就呈现了断崖式下跌,自从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骗补现象之后,多地新能源补贴政策也出现停滞或不明朗的情况。

对于增速放缓,中汽协副秘书长许艳华表示,都是骗补惹的祸,此前中汽协对今年新能源汽车定的70万销售目标可能进行调整,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目标主要取决于“补贴调整政策”发布时间,理想情况下,如果政策能在9月下旬至10月之前发布,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会达到50万辆。

梳理工信部目前公布的三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目录》,进入目录的新能源车型达1022款,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共有118款(纯电动乘用车91款,混合动力乘用车27款),而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累计发放补助资金超过300亿元,有媒体算了一笔账:为了2020年累计500万辆的目标,政府的补助总数将达4000多亿元。如此庞大的政府补贴也间接催生了新能源产业热,而汽车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大新能源产业投入,比亚迪、力帆、长城汽车等,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数十上百亿的资金投向新能源。

然而客车的骗补水落石出也让新能源汽车的尴尬显现,技术储备不足、产品品质与描述不符、有牌无车、有车缺电、终端用户闲置,市场也越发对新能源整车制造变得理性,金融界爱投顾的投资顾问赵鹏飞表示,新能源汽车的炒作已经再无意义,因为汽车企业的销量摆在那里,消费者的口碑摆在那里,新能源汽车的营更收摆在那里,对于已经呈现结果的话题很难再有二级市场炒作投资的价值,反而是新能源上游电池制造产业,因为未知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突破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锂离子电池制造玩法更多

锂电池制造在二级市场的崛起来自2015年股灾之后,因为新能源汽车身具实体产业和政府支持两大利器,其市场关注度一直持续高涨,而锂电池则是这股热潮的接力者,招商证券电气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游家训在金融界网站、金融界爱投顾主办的“中国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论坛 2016夏季专场”上表示,更看好锂电池制造产业,并提出两个观点:第一,考虑到市场的催化作用,锂电企业还有一次腾飞机会,因为去年的补贴整治面不会有扩大可能。第二,补贴目录还没有出来,市场也在关注新能源物流车,它的市场认可度很好,可能带来极大的利好支持。

从近期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上也体现出资本对于锂电池的兴趣已经远远大于新能源汽车:格力汽车130亿入主新能源公司珠海银隆,该公司拥有钛酸锂电池核心技术、曾经的蓝宝石龙头股露笑科技超过20亿资金投资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等产业、主营地板业务的德尔未来斥资20亿元收购一家锂电池隔膜生产商。风向已变,电池当道。

有新材料领域分析师对金融界网站记者表示,当前新能源领域,汽车产业虽然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最大,但是投入也大而且需要有牌照,远没有新能源电池、电机制造产业的投资显著且见效高,而且当前锂电池需求旺盛,其中隔膜的毛利率最高,很多隔膜企业上马的新生产线至少要到明年才能释放产能,所以对他们的并购投资具有很好的战略意义。

从二级市场看,新能源的并购投资热依然要延续一段时间,但在市场环境制约下,没有好的项目支持,仅仅凭借一个新能源话题还无法打动谨慎的投资者们,德尔未来的跨界投资便遭遇了投资者用脚投票,因为德尔未来重金并购的企业虽然是锂电池隔膜生产商,但花了20亿收购了一个营收2亿的公司,且应收账款激增客户单一,毛利率表现还被媒体挖掘出异常,虽然长期看该公司具有增长潜力,但是短期做空情绪浓厚。

金融界爱投顾的投资顾问王伦表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市场空间依然广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就是充电桩和锂电池,锂电池靠石墨烯可以有效解决,而且石墨烯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材料未来围绕石墨烯的特性还有更广泛的应用,淘汰目前大量传统材料,成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工具,这么重要的战略材料,在接下来肯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繁荣。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