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难题 桔子充电大显身手

   2019-05-06 中国能源网 &

31

核心提示:深圳电动车起火烧空房屋,物业房东被罚过万租客被拘留河南开封高层住宅因电动车充电起火,2分钟内2楼直烧17楼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

“深圳电动车起火烧空房屋,物业房东被罚过万租客被拘留”“河南开封高层住宅因电动车充电起火,2分钟内2楼直烧17楼”……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全国共接报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1万余起,较前5年增长33.3%;2013年以来,全国因电动自行车火灾死亡233人,其中引发较大以上亡人火灾34起、死亡142人。

许多人仍习惯将车辆推入室内充电、私拉电线、堵塞消防通道,这些行为易导致火灾;有的物业也会统一提供插座充电,但普通插座并不具备充满自断电等安全保障功能。而火灾事故发生后,除引发火灾的个人受罚,物业方也需承担相关责任,尤其部分物业未履行好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或未建立消防安全制度。

引进智能充电桩十分有必要,桔子充电“物联网+充电桩”的技术保障方式,或成当下火灾防范最佳解决方案。


桔子充电建设通风、防水、远离建筑物且具消防设施的标准化停车点

为充电加上“安全锁”

一道合格的“安全锁”应该是怎样的?在武汉市金地中心城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小区居民林女士正在用手机自助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桔子充电设备我一直很放心,电池充满自停,通过手机不仅能扫码充电,还能完成远程充电、提前断电,中途插头脱落也会及时通知我。”

作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解决方案服务商,桔子充电进驻全国2万个社区,充电200多万次,始终保持“零事故、零伤害”的记录,每年至少阻止2000起火灾事故。

事实上,市场中大多数标榜“智能”的设备远无法达到“智能”标准,其计量粗放、盲目速充、大功率过充都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或部分产品只是做到支付“智能”,譬如将投币插座升级为扫码插座,仅仅免去人工收费,在电池、电源管理等关键领域无能为力,并不具备智能安全保障功能。

反观桔子充电,一开始便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始终相信只有创新科技才能带来进步,“这关乎民生问题,值得有梦想的人去解决。”桔子充电CEO老王对安全充电问题深怀忧虑。

桔子充电的诞生,顺应时代潮流。其通过“硬件+软件”技术创新,降低因违规充电导致的安全事故,向社区管理提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设备技术规范、消防设施设备解决方案和消防预警解决方案。

不愿急功近利,桔子充电坚持将每一步都踩得更踏实。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掌握物联网技术研发、硬件制造、设备销售与互联网运营全流程,获多项专利。目前设备具有电流自动控制、电池检测、充满断电、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及露天防水等功能,均经专业机构检测上线,真正带来全方位安全守护。

除设备智能,保障安全还需高效运营。以“强运营、重执行”的运作方式,桔子充电开发完整的智慧移动管理平台,实现后台监管操作,管理员可通过平台查询用户充电信息,做到及时排查问题,解决问题。

创新不停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桔子充电已研发到第4代产品:团队自建“桔芯IOT网络系统”,突破4G联网难题,实现全网覆盖;设备具备显示屏、按键,还有语音播报功能,支持适合大众群体的扫码与刷卡支付,更加贴近用户群体需求。


桔子充电设备精细化生产过程

为长效安全尽责任

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企业的不断创新,还需要从根本上提高物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凝聚全社会安全发展共识。

事实上,除发挥科技作用,研发出更优质的物联网充电设备,桔子充电还以自身微薄力量不断影响物业管理单位与车主群体,提高各方安全责任意识。

物业管理单位应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管理区域内电动车停放、充电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业是否意识到自身所担安全管理责任,是否认可充电桩企业所提供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在与物业管理单位合作过程中,桔子充电不仅提供安全保障整体解决方案,建立高效互联网运营方式,更做到账单笔笔透明化,实现“实时分账”,构建起健康、可持续合作模式。现在桔子充电也正在招募安全守护同行人,欢迎更多服务商与物业单位加入,共同为安全充电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而对于车主,更需要提高自身安全思想认识,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车,按规定充电等。桔子充电长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juzipower)、小程序、支付宝生活号等传播媒介宣扬安全充电观念,用自身专业知识解答群众疑惑,形成“技术硬支持+理念软贯彻”的周全服务。

正如桔子充电CEO老王所说的那样,“我觉得桔子充电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更是一股推动消防安全变革的力量,每个人都参与到消防安全里,才能把火灾隐患降到最低直至消灭。”回溯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的担当与社会责任,在保卫充电安全的道路上,桔子充电一直在奋力前行。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