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如何改变汽车丨从2019诺贝尔化学奖开始说起

   2019-10-10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

31

核心提示:汽车电动化浪潮的兴起,锂电池大施拳脚,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重新定义汽车。10月9日下午,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了约翰古迪

汽车电动化浪潮的兴起,锂电池大施拳脚,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重新“定义”汽车。

10月9日下午,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了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汉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电池领域的突出贡献。

从上世纪70年代,锂电池的基本概念提出,到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如今,锂电池已经被应用到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被成功运用到手机中,标志着锂离子时代的到来。而如今,随着汽车电动化浪潮的兴起,锂电池大施拳脚,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重新“定义”汽车。

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

在全球汽车业百年历史中,有两款汽车的诞生被称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奔驰的创始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这是现代汽车的开端;1908年,福特T型车的出现,开启了汽车流水线生产,让汽车真正能够走进家庭。

在过去百年间,尽管全球众多汽车厂商推出了数以万计的新车型,汽车产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发展,但没有任何一款车的革命性意义能够与上述两款车相提并论。

直到2017年,特斯拉Model 3的出现,让不少人感叹其对汽车产业的颠覆比肩福特T型车。这是特斯拉从一家小众的美国高端电动车制造商,逐步向一家面向大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跨国汽车制造商身份的转变。

2008年,特斯拉发布了第一款汽车产品两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这家加州的科技公司第一次进入了汽车业的视野。尽管第一款车因为造价过高未能得到追捧,但特斯拉随后推出的Model S 和Model X都受到了世界各地高端电动车用户群的青睐。

不过,在当时,很多人仍对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存在质疑,丰田、大众等众多跨国公司对于汽车电动化的推进谨慎,动作较为缓慢。

有分析认为,Model 3的出现,坚定了传统汽车巨头大象转身的决心,也加快了他们电动化战略的节奏。

目前,已经有众多欧洲车企宣布了电动化的规划:宝马集团目标到2021年在全球累计交付100万辆电动车;沃尔沃预计到2025年,全球销量中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将各占50%;大众计划到2028年旗下各品牌基于其电动平台共销售2200万辆电动车;戴姆勒则计划到2030年电动车型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的份额。

有市场调查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汽车销售达956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了201.8万辆,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比份额仅为2.1%。

不过,从目前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来看,如果未来电动车型能够占到新车销量一半的份额,电动车的销量将是如今的20倍,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

在业内看来,电动汽车或将重塑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对中国而言,则是提供了换道先跑的契机。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计划开始,在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年间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125.6万辆,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成。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成为仅次于特斯拉全球销量第二、第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

与此同时,在汽车电动化趋势和特斯拉的刺激下,中国也诞生了以蔚来、威马、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产品差异化和商业模式等方面作出创新尝试。

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尽管时至今日,特斯拉还深陷在持续亏损的“魔咒”中,但特斯拉已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汽车公司之一,市值曾经一度超过600亿美元。

截至智库君发稿,特斯拉市值是430亿美元,美国传统汽车巨头通用和福特市值分别为483.7亿美元和340.7亿美元。要知道的是,2018年,通用和福特的全球销量分别为878万和573万辆,但特斯拉的销量只有24.5万辆。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的销量为25.5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销量。

锂电池的“战国时代”

锂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占据着一辆电动汽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成本,也是电动汽车的竞争核心之一。特斯拉之所以受到青睐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领先的续航能力,而这要归功于它的电池技术。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K、LG,和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被认为是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营业收入为202.64亿元,净利润高达21.02亿元,表现出超强的“吸金”能力。作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龙头,宁德时代的赚钱能力已经超越了不少的汽车制造商。

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二的比亚迪,目前所生产的电池主要向比亚迪内部供应,但已经有了对外供应、分拆上市的计划。在业内看来,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分拆之后,有望成为一个市值近千亿的新的“独角兽”企业。

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初期,涌现了一大批电池企业,但在过去数年间市场已经进行过一轮出清,有的企业已经破产倒闭。虽然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了近七成的市场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二八定律”。但这不意味着二三线梯队的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没有市场机会。

“电池厂绑定一个靠谱的整车厂客户,就能过得不错;有两个客户,就能过得很好;有三个或者以上的客户,或许就能成为‘宁德时代’。”有动力电池企业高层曾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正处于剧变时期。一方面,日韩电池企业正在加快重返中国市场的节奏,开始与中国汽车厂商频繁接触,不久前,吉利与LG化学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这释放出中韩企业新的电池合作项目落地的信号;另一方面,整车厂欲掌握在电动车行业的控制权,提高在供应链体系的议价能力,开始自己涉足电池制造,来完善产业链的布局。

电化学与传统汽车的物理机械产业不同,对大部分车企而言,动力电池确实属于“隔行”的产业,特别是电池的组成部分“电芯”,有着天然的行业壁垒。

但是,从传统燃油向新能源汽车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汽车巨头不愿离开舞台中心。正在大力推动电动化的大众,决定将更多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斥资近10亿欧元自建电池工厂,还通过收购电池企业来获取新技术,提升研发水平。此外,长城汽车也将生产动力电池的蜂巢能源独立出去,准备将其市场化,未来将不只向长城汽车供货。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车载锂离子电池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动力电池的品质、成本、安全、技术升级,将是动力电池行业竞争的焦点,也将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关键。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