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持续扩张!20家锂电上市企业定增超1300亿

   2021-11-26 起点锂电大数据

34

核心提示:下游市场产销持续高速增长,推动着锂电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加快扩产步伐。今年以来,从上游锂矿到中游锂电池生产厂商,再到下游的

下游市场产销持续高速增长,推动着锂电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加快扩产步伐。

今年以来,从上游锂矿到中游锂电池生产厂商,再到下游的应用市场,各路企业都在跑马圈地抢占市场,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非常抢眼。

据起点锂电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20家锂电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定增预案,计划募资总额超1300亿元,用于扩大产能、新技术研发等,涉及锂矿、锂电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锂电铜箔等多个环节。仅从募资金额来看,今年的额度远超以往。

千亿扩产狂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上表中可以窥见,此轮募资一方面由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领衔,另一方面则体现头部企业对产能的迫切需求。

电池厂方面,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规划的新增产能已超过1000GWh,合计投资金额约1650亿元,几乎是今年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的10倍。

以宁德时代为例,仅今年就新增广东肇庆、江西宜春、贵州贵安、福建厦门、上海临港五个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合计落地10大电池基地,总产能规划超600GWh。

10月18日,宁德时代在回复定增问询函时曾表示:“业务发展资金需求较大。”在列举了产能建设、研发投入、公司运营等一系列资金开销后,公司认为,现有资金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并直言仅2020年至今的新增产能建设的资金需求就高达1100亿元。

而电池厂大规模的扩产又推动上游材料、设备等各环节需求暴涨,订单接踵而至,相关企业不得不加速扩大产能。

如涨价最为凶猛的锂盐产品之一—六氟磷酸锂,相关企业如多氟多,就接连获比亚迪、孚能科技、韩国EnchemCo.Ltd等大额订单。为此,继5月完成11.4亿元定增后,多氟多11月24日再度宣布定增55亿扩产。

再如设备领域,据起点锂电大数据统计,国内主要设备企业前三季度公布订单已超200亿。多家设备企业人士反映,加快客户交付已成为首要问题。

此外,在此轮募资中,除了用于产能扩张,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投资也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向。

一方面下游头部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等采取入股、合资建厂等方式,搭建上游原料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上游材料企业向下游延伸,触及生产制造,如赣锋锂业。

因此,在锂电情绪高涨之下,锂电产业链形成“融资-投资扩产-股价上涨-继续融资”的良性产融循环,也就不难理解。

行业人士坦言,“对于产业链上的公司来说,这几乎是百年一遇的机会,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得掉,我们不扩产就有可能掉队”。

新一轮技术创新角逐到来

锂电产业链疯狂扩产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人的担忧,即行业未来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对此,多家头部企业掌舵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从2021年开始,全球锂电池市场需求明显提升,但目前来看,全产业链的产能供给相对较慢,有效供给不足。”

中创新航(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表态,只要企业的技术过关,产能就不会过剩。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面对这种风险,企业就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性能。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工信部11月18日也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事实上,从今年锂电企业的募投项目来看,研发方面投入占比逐渐提升,从电芯到材料再到装备等,新一轮技术迭代周期加速到来,各家企业都将产品创新力摆在首要位置,在产能规模优势下,推动技术能力领先。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当下锂电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随着大规模扩产,后续集中度有望再度提升,形成强者愈强趋势。

电池企业方面,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中创新航(中航锂电)One-Stop Bettery、蜂巢能源短刀片电池、捷威动力积木电池等创新产品受到行业瞩目。

其他领域如正负极材料端,围绕安全、能量密度、成本等因素,锂电材料企业不断优化锂电正负极材料的研发和工艺参数,新型材料的探索成为重点方向。

隔膜行业,则加速将加快核心专利(含轻薄化、复合涂层等)的布局,5μ产品市场化应用推广加速。

设备端,高效率、高质量等新要求推动设备工艺迭代革新,实现产线的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来充分赋能客户。

锂电铜箔方面,头部企业正加快4.5 μm 铜箔的研发量产步伐,推动锂电铜箔朝高密度、低轮廓、超轻薄化、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等方向发展。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