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财报亮眼,为何资本反而撤退了?

   2021-08-27 BT财经

33

核心提示:8月25日晚,创业板之王宁德时代发布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总营收440.7亿元,净利润4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31.5%

8月25日晚,创业板之王宁德时代发布半年报。

2021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总营收440.7亿元,净利润4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31.5%。扣非净利润高达39亿元,同比增长184.64%。即便业绩如此亮眼,在财报发布后,宁德时代的股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出现小幅下跌,但超过12000亿元的总市值依然是A股中的翘楚。

高瓴带出的减持潮有相关分析师认为宁德时代在业绩如此亮眼的情况下,股价不涨反跌,或和高瓴等几位大股东减持有关。从财报数据可以得知,高瓴去年8月才认购宁德时代非公开发行的股份,且此股份是有限售期限的,限售期为2021年2月3日,刚过限售期不久就减持套现,这和张磊一贯的投资风格有所不同,张磊习惯投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而此次减持也带动了减持热。

在高瓴的带动下,宁德时代前十大股东中有五位减持,其他四家分别是深圳市招银叁号股权投资、湖北长江招银动力投资、西藏鸿商资本投资和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博瑞荣合投资。 以二季度区间成交均价每股391元计算,其中高瓴减持持有股份的17.8%,直接套现31.28亿元。其他减持股东西藏鸿商资本和深圳市招银叁号股权投资分别套现44.78亿元、41.56亿元,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博瑞荣合投资套现最少也有6.39亿元。5位股东合计套现超过120亿元。

如果只是大股东套现或许是其投资策略的转变,但最新数据显示,宁德时代的股东户数下滑严重,由上季度的182794户,暴跌至135198户,减少了47596户,跌幅为26%,在业绩持续向好,掌门人问鼎香港首富的情况下,如此多的股东撤离,并不正常。

超4万投资者撤离和很多市值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的巨头不同,宁德时代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2011年才成立,至今不过10年,而上市更是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就这样一家年轻的公司却成为国内率先进入国际顶尖车企供应链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商,也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商。

在曾毓群的带领下,宁德时代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技术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宁德时代的核心技术包括在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材料、电芯、电池系统、电池回收二次利用等全产业链研发及制造能力。这些核心技术直接导致宁德时代在短短数年一飞冲天,曾毓群也由籍籍无名一举超越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

不可否认,宁德时代的忽然爆发得益于各项利好的政策,尤其是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新能源汽车的热度被炒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资本蜂拥而入,各类新能源汽车广受市场追捧。宁德时代,作为车厂的上游厂商、而且是核心部件制造商,在如此火爆的市场中爆发并不意外。

尤其是去年2月,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签署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合作合同。宁德时代将成为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电池供应商。

随后宁德时代股价出现爆发式增长,短短一年时间,大涨了230%。相较于2018年上市25.14元/股发行价,宁德时代三年市值涨超20倍,堪称创业板的第一大牛股。

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也在这波红利中身价倍增,福布斯实时富豪榜上,曾毓群身价达504亿美元,位列全球富豪榜第26位,而一度贵为中国首富的马云,位列30位,身价455亿美元,而一直被视为不可超越的李嘉诚此时身价只有325亿美元,早已经被曾毓群甩在了身后。

曾毓群曾公开透露,宁德时代要进军钠离子电池,从目前来看,如果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车都使用锂离子电池,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面临资源枯竭,新的电池替代是必然选择,而钠离子电池是首选。

但宁德时代进军钠离子电池具有太多不确定性,钠离子电池如今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远不及锂离子电池,现阶段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钠离子电池的技术攻关并非易事。

据悉,在产业链的完善、性能的发展等多个方面,钠离子电池从面世到真正成熟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沉淀,宁德时代率先布局钠离子电池,长远来看固然是件好事,但很难在短期内带来的亮眼的业绩和成效。

加上近期随着新能源汽车热度的不断下降以及相关车企名为造车实为圈地的“丑闻”曝出之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部分影响,而股东户数的锐减也说明敏锐投资者以及察觉宁德时代的股价过高,存在泡沫的可能,及时出手是投资的本能反应。

“我个人认为宁德时代股价过高。按照PEG估值法,宁德时代市盈率约为150,除以130%增速,PEG仍在1以上。如果宁德时代未来增速放缓,估值就显高估,此前我关注的国信证券也认为宁德时代的价格区间应当在240-255元比较合理,而目前股价早已经超过500元,我觉得风险较大,所以就撤了”一位宁德时代的投资者这样对BT财经说。

而和他有类似担忧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