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就《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中提到: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的被叫停,也引发了业界对退役电池梯次利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注退役电池安全问题
《规范》要求:在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动力电池性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健全前,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已建成投运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应定期评估电池性能,加强监测、强化监管。
国家之所以对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按下“暂停键”,是为了避免出现高安全风险问题。今年4月16日,北京国轩福威斯光储充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的储能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导致2名消防员牺牲、1名消防员受伤,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也引发政府加速推进锂电池储能项目相关标准的制定。
据了解,退役动力电池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循环寿命短、热失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采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储能项目比新电池的储能项目安全隐患更高。此外,随着一个储能项目运行时间的增加,电池性能严重衰减,更加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总体看来,在当前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还未完善的背景下,该规范为规避电池的安全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电池为什么要梯次利用?
动力电池的寿命普遍在5-8年。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通常具有初始容量60-80%的剩余容量,并且有一定的使用寿命,目前主要有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种处理方法。其中,梯次利用是指将要退役的动力电池用在储能等其他领域作为电能的载体使用,充分发挥其剩余价值;拆解回收是指将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退役的动力电池也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超过73万吨,其中70%可梯次利用,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绿色和平、中华环保联合会去年发布的《为资源续航: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指出,目前退役的动力电池主要应用在储能系统、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系统,充电站和低速电动车。2030年全球乘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将面临总电量463GWh的大规模退役,如果对退役电池进行梯次利用,几乎可以覆盖全球储能的用电需求,总价值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大约是2019年的25倍。 梯次利用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动力电池的再利用价值,有助于节省资源、环境保护,而且在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在5G、电网侧储能等领域的实践,梯次电池利用展现出较好的前景,引发了国家和企业对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关注度的提高。
例如,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本)》、《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宁德时代、比亚迪、富奥股份等都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有所布局。
电池梯次利用面临的挑战
虽然梯次利用是今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重点方向,但在“成长”过程中,该行业还面临许多困难及挑战。
安全层面,由于我国的梯次利用正处于项目示范阶段,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技术还不成熟,无法确保其安全性与稳定性。
电池层面,可能面临拆解时电池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实际拆解过程中出现漏液情况, 对电池进行重组时要充分考虑一致性等问题。
产业链层面,我国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业链,尤其是在寿命预测、安全检测方面有所缺乏。
成本层面,成本是梯次利用的主要优势,也是梯次利用获得经济利益的原因,但是目前电池的回收价格相对较高,后续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导致许多企业无法获利不足,对成本进行控制能在很大程度的推动梯次利用的进步。
总之,面对越来越多的退役动力电池,留给电池梯次的空间是巨大的,国家和企业要共同努力,才能让该产业得以更快发展。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