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下游需求释放、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有效产能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锂电供应一时呈现紧张局面。
在锂电行业纷纷“向产能冲锋”、大步迈向TWh的历史进程中,供应紧张的现象,反而暴露了行业内一个普遍的困惑,就是目前锂电行业的产能到底是什么情况?
相比于光伏行业各环节清晰的产能布局,锂电行业的产能情况,有点雾里看花,尽管口头上的规划产能如数家珍,但没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目前锂电行业的有效产能情况。
这算是锂电行业的一点有趣之处。
01
看看宁德时代的产能情况
在锂电行业纷纷“向产能冲锋”的关键阶段,锂电行业的上市公司研究及投资者交流中,产能情况几乎总是最关心的话题。
关于宁德时代的最新产能情况,我们可以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看到几个确定数据:截至2020年底,公司产能69.10GWh,在建产能77.5GWh;2020年度,公司产量51.71GWh,产能利用率74.83%。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关于产能的描述都比较模糊,有投资者问及2025年的产能规划时,官方回复是:目前公司已公告的主要产能建设项目包括18亿欧元欧洲基地、100亿元车里湾项目、320亿元宜宾项目(1-6期)、170亿元福鼎一期项目、120亿元溧阳四期项目、120亿元肇庆一期项目等,产能建设周期一般2-3年,但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及客户订单情况,提前规划布局产能扩张计划并灵活调整。意味着,公司只有投资金额计划,并没有明确的产能落地时间表。
即便是行业龙头的宁德时代,我们也很难捕捉到其未来几年的有效产能部署情况。我们翻阅其他锂电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同样很难掌握具体的产能情况,更何况非上市公司了。
02
锂电产能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确实,当前的锂电产能很难说清楚,因为锂电产能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说不清楚比较正常,说清楚了反而不正常。
首先,规划产能并不代表实际产能。从产能规划到产能建设,受制于资金、土地等因素,“放鸽子”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从产能建设到产能竣工,还需要2-3年的建设周期。所以,产能规划并没有太大意义,无论是100GWh,还是200GWh,更像是口号,只有GWh级别的设备订购之后,产能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统计几乎每家锂电头部企业的未来产能规划(目标),但我们几乎不能了解他们未来5年甚至3年的实际产能投放情况。
其次,实际产能并不代表有效产出。以宁德时代为例,2020年实际产能69.10GWh,实际产量51.71GWh,产能利用率74.83%,意味着即便是行业龙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只有3/4。影响产能利用率的因素很多,目前锂电行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类型锂电池产品共线导致的产品切换造成的时间浪费,这个受到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的约束。
第三,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今年影响中小锂电企业有效产出的重要因素。2021年以来(至5月28日),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氢氧化锂上涨70.52%,碳酸锂上涨66.30%,三元正极(622)上涨17.52%,磷酸铁锂上涨35.14%,电解液(铁锂)上涨83.13%,电解液(三元)上涨62.5%。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上游议价能力提高,对下游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对盈利能力造成侵蚀,没有资金实力的锂电产能则成为无效产能。
所以,尽管我们看到很多规划产能,但大部分目前都还没有转化为实际产能,而现有实际产能都存在一定的产能利用率,有效产出难以预测,再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市场出清,无效产能颇多,进一步压低了有效产能。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火热的锂电产能冲锋与实际的锂电产能不足之间的矛盾现象。
03
行业拐点造成产能“困惑”
长期来看,规划产能、实际产能、有效产出的一致性会越来越强,我们当前面临的产能“困惑”,跟行业发展阶段有关,还需要时间消化。
去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强调,这两年锂电行业处于一个关键变化的拐点期,有哪些关键变化?
一是行业需求迎来拐点,尤其是爆款车型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需求猛增,储能应用渠道的打开还带动了储能电池需求的破冰。这个不再累述。
二是产能建设迈向更高量级,无论宁德时代,还是蜂巢能源,头部企业纷纷向产能冲锋,为追求更高市场份额提前布局。
三是头部企业的进一步集中化,尽管行业龙头的市场份额较高,但并不代表行业集中度不会进一步提升,未来TOP3/TOP5/TOP10的市场份额都有望进一步提升,而尾部企业因为缺少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将被逐渐出清。
目前,锂电行业竞争仍然胶着,即便是头部企业宁德时代的客户结构仍然不稳定,市场需求/产品需求的不稳定就导致产能/产出的不稳定,这也成为影响锂电有效产出的重要因素。
市场需求/产品需求越稳定,产能建设的规划性和预测性就越强。产能/产出越稳定的时候,锂电企业的产能规划也将越稳定,规模化效益也将更加突出。
目前锂电行业正在于行业拐点期,竞争格局尚不稳定,头部企业仍处于“产能”摸索阶段。这也意味着,谁率先走进产能稳定阶段,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益利润,而不光是粗暴的产能扩张,产能最终还是需要转化为效益。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