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或将超过10GW

   2021-02-20 中国储能网

33

核心提示:分析和研究机构IHS Markit公司预测,全球各地市场在2021年部署的储能系统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GW以上,其中大约一半部署在美国。尽

分析和研究机构IHS Markit公司预测,全球各地市场在2021年部署的储能系统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GW以上,其中大约一半部署在美国。尽管美国将在今年占据主导地位,而亚太地区的储能市场份额将在未来几年迅速增长,而欧洲在2021年部署量将同比增长约70%。

该公司在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表示,这将是全球各地市场在2020年部署量的两倍以上(总装机机容量约为4.5GW)。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将持续到2023年。但IHS Markit公司清洁能源技术高级分析师George Hilton指出,美国在2023年之后的储能部署管道将会减少。

IHS Markit公司气候与可持续性总监Sam Wilkinson表示,美国2021年的储能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三倍,并更多地部署更大规模的储能系统,而越来越多的获得投资税收抵免优惠的太阳能+储能项目开始上线运营。

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投资税收抵免(ITC)可以降低太阳能发电设施的税收负担,一直持续到2025年底。而与太阳能发电项目配套部署的储能系统也获得投资税收抵免(ITC)。投资税收抵免(ITC)原本在2017年到期,但如今已经延长了两次,其抵免率仍保持在26%,而在2023年下降到22%,到2024年住宅太阳能的投资税收抵免(ITC)将下降到0,电网规模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投资税收抵免(ITC)将下降到10%。由美国储能协会领导的一些储能开发商呼吁提供适用于独立部署储能系统的投资税收抵免(ITC),但并没有看到美国政府在这方面采取行动。

Wilkinson表示,在投资税收抵免(ITC)的推动下,与太阳能发电设施的配套部署正成为加快储能部署的“主要驱动力”。而在美国,仅在过去的六个月中,就已经有装机容量为1.3GW的储能系统与太阳能发电设施配部署。IHS Markit公司预测,全球各地与太阳能发电设施共址部署的储能系统的装机容量将达到3.8GW。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0.9GW。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在去年8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在美国互连队列中装机容量为102GW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中,约有28%的项目与储能系统配套部署。

亚太地区市场将从2025年开始快速推进,欧洲将在2021年再创新高,而新兴市场则将取得更大进展

IHS Markit公司分析师George Hilton在其公司网站的博客上表示,随着储能技术开始成为各国电网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不断出现新机遇,储能部署将在2021年开始显著增长,这种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脱碳工作的同时,提高电网稳定性,并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整合到电网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能源市场活动的主要动力。

正如其竞争对手研究机构Guidehouse Insights公司最近预测的那样,IHS Markit也预测,亚太地区的储能部署将在未来几年加快。从2025年起,中国储能市场将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到2030年,亚太地区的储能部署量将占全球市场的44%。

与此同时,Guidehouse公司最近预测,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亚太地区最早可能在2023年超越北美地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市场。另一家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 Power&Renewables公司也预测,到2025年,亚太市场(包括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部署的电网侧储能系统的成本将下降约30%。Wood Mackenzie公司指出,中国的锂离子电池制造能力将在未来十年继续在全球领先,并将有力地推动这一进程,而在降低储能系统其他组件(包括工厂配套设备)成本方面的努力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IHS Markit公司还预测,欧洲的储能市场将在2021年显著增长,由于频率响应、容量和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出现的新机遇,与2020年相比将增长约70%。

与此同时,IHS Markit公司气候与可持续性发展总监Sam Wilkinson表示,频率响应服务在成熟市场中变得饱和,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全球新兴市场将会看到辅助电网平衡服务应用在增长中发挥作用。将会看到包括菲律宾、意大利和北欧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频率响应服务推动其第一批电池储能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这些储能系统可能在2021年和2022年开通运营。

IHS Markit公司分析师预测,尽管在2020年发生了冠状病毒疫情,但仍为全球储能行业创造了机会。该公司当时预测2020年全球储能部署的装机容量将会超过5GW,而在2021年初的调查数据有所下调。无论如何,全球未来的储能部署仍显示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