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氢”成链的“新乡密码”

   2024-08-22 《 河南商报 》

60

核心提示:日前,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批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新乡高新区《氢力抢跑新赛道引领绿色新发展》成功入选。参与成立了全

日前,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批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新乡高新区《“氢”力抢跑新赛道引领绿色新发展》成功入选。

参与成立了全国首只地市级氢能专项基金;建设了全省首个氢能专业园区、首座持证运营的“油氢电综合加能站”;组建了全省首家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新乡高新区氢能产业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这背后,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密码”?

优势

“底色”深厚,抢先押注氢能产业

燃料电池电堆,相当于燃油汽车的发动机,是氢能源汽车的心脏。作为河南省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堆生产公司,河南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缘何选址新乡高新区?

“河南在氢气来源、氢能应用市场方面都具有良好基础,我们公司看中了新乡及河南在氢能产业的潜在优势。”据该公司行政运营总监纪福群介绍,该公司已建成投产了一条年产5000台自动化氢燃料电池生产线。

发展氢能产业,新乡高新区优势明显。

看应用场景,新乡背靠太行山,在冷链物流、矿山运输、蓄能储能等方面拥有应用场景广阔。新乡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新乡高新区处于郑新融合的中轴线,靠近郑州整车生产集聚区,在应用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看政策保障,新乡市早已抢先占滩,在全省率先出台《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将新乡高新区作为发展氢能产业核心区,规范了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和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管理标准,保障了加氢站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安全运营。

看硬件支撑,新乡高新区投资建设了全省首座氢能产业园,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全方位支持。得益于园区“一企一员、一企一案、一企一策”量身定制全程跟进的高效服务,2020年,该园区被氢能行业机构(高工氢电)评为全国最佳氢能产业园。

谋势

构建最具优势的氢能产业聚合地

数台机械臂借助自动纠偏和真空吸附功能,将每一个物料都精准放置在指定位置,冲压、焊接、涂层、装配、密封……8月20日,在新乡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省首条全自动数智化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电堆生产线正在进行调试。

早在2016年国家首次提出氢能发展路线后,新乡高新区就将氢能作为重点产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招商、园区推介邀商、入驻企业上下游引商等形式建链招商。目前,新乡高新区已形成了“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氢燃料发动机—整车”氢能产业生态集群。

为构建最具优势的氢能产业聚合地,新乡高新区积极推动高校与氢能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引进了同济大学、哈工大人才团队;组建了15家氢能科创平台,构建了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开发为辅的技术创新生态圈。

在资金保障方面,新乡高新区积极探索建立“平台+基金+园区+产业”的招商模式,即通过发挥国有平台作用,引入一只产业基金,建设一个产业园区,招引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体贯通的产业生态体系。通过与中金汇融、嵩山资本合作,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只总规模25亿元的地市级氢能专项基金和规模5亿元的新乡高投嵩新股权投资基金,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乘势

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基地

6月,集科研、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河南省氢科学中心在新乡市氢能产业园正式挂牌,将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未来,新乡高新区又将如何“氢”心壮大氢能产业?

新乡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新乡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年-2035年)》中明确,新乡要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基地。中期(2026年-2030年),要打造冷链物流车、叉车、山区矿车等多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集群,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5000辆,对外生产销售规模达到1万辆。

新乡高新区正积极拓展加氢站、加氢装备、氢能源电堆和氢能源专用车示范应用,着力氢能产业应用加速建站示范。目前,该区已建成加氢站2个、加氢装备省外示范应用2项、氢能源电堆示范应用1项。该区已经投用近百辆氢燃料电池车辆,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冷藏车、重卡、环卫车和渣土车等的示范应用。

“当前,我区正积极抢抓中原农谷建设、郑州都市圈、新乡南向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将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氢’力推进氢能装备制造,‘氢’情打造应用场景,全力推动新乡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彦斌说。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