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12个方面对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与调度运营做出规定。《通知》解决了哪些行业聚焦的重点问题?又有哪些亮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解读。
明确身份、电价、交易及调度机制,破解独立储能“入市”难题
“这份文件是目前新型储能参与市场和调度运行最为重要的文件。”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李臻表示,其对新型储能在参与市场中关于身份、电价、交易机制、调度运营机制等诸多关键问题予以明确,将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知》坚定地明确了新型储能以市场化发展为主的根本原则,同时首次对独立储能进行官方定义。李臻分析,相比发电侧与新能源、火电厂联合运行的储能项目以及用户侧储能项目,独立储能在技术上、形式上天然具备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市场的条件。从功能作用上,独立储能能够更高效地为系统提供灵活性调节能力以及为电网运行提供安全保障支撑;从获取收益上,独立储能具备通过参与多个市场不同品种之间的交易,获得多重收益的能力。因此,“《通知》对独立储能的身份进行明确定义是推进新型储能参与市场运行的重要基础。”
《通知》提出,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发挥移峰填谷和顶峰发电作用。向电网送电的独立储能电站,其相应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这一条政策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独立储能参与市场最关键的难题。”李臻表示,一直以来新型储能由于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而无法明确其参与市场的身份,各省在出台独立储能相关政策时,对储能的充放电电价或者避而不谈,或者以“充放互抵,损耗自担”的方式鼓励储能建设,但是政策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
李臻解释,独立储能在其充放电过程中发挥了移峰填谷和顶峰发电作用,若充电时按照用户收取电费,放电时按照发电给予电价,则将面临重复收取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的问题。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充放一千瓦时电还将有10%~20%的损耗,独立储能参与电能量市场将难以获利。“以山东市场为例,若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将可以减少约0.2元的电价成本,对独立储能电站参与市场交易是重大利好!”
与所配建电源视为整体,协同发展获共赢
《通知》鼓励配建新型储能与所属电源联合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配合电网调峰。“‘鼓励’和‘加快’的口吻,使电网与储能企业更加充分认识到协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
2019年至今,全国共有22个省市出台了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政策,目前全国各省新型储能规划项目已达42吉瓦。李臻认为,各省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政策的背后,是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在此背景下,电网的系统调节压力持续增大,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建设新的调节资源以缓解压力。
李臻披露,强配储能政策在催生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伴的还有大量新型储能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合理调用而处于闲置状态,并一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其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无法参与市场,缺少合理的成本疏导渠道,储能的作用和价值难以发挥。
《通知》提出,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储能项目,在完成站内计量、控制等相关系统改造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情况下,鼓励其与所配建的其他类型电源联合并视为一个整体,按照现有相关规则参与电力市场。“随着各地电力市场建设的推进,为新能源场站配建的储能设施,将能够提升新能源场站的涉网性能,并可以联合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中长期市场,提高新能源场站的电量收益,并为新能源场站提供容量价值,以获得更高的电价收益。”
多策并用完善执行力度,储能有望更好发挥调节能力
刘勇表示,《通知》有3个亮点,着实为发挥新型储能价值完善了执行力度:一是明确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度机制,提升储能利用水平,有利于解决目前已建储能项目运行利用率低的问题。二是鼓励为用户侧储能发展创造空间,势必带动用户投资的积极性和户用储能系统的市场增量,让用户侧有收益渠道。三是鼓励电网侧通过容量电价机制配储,可将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从而消除电网侧配储的顾虑。
从《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再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已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并网调度协议》《新能源场站并网调度协议》《购售电合同》《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调度协议》及《通知》的发布,则逐步推动了新型储能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刘勇表示,新型储能有望在公平的调度机制和合理的价格机制激励下更好地发挥其灵活、柔性、智能的调节能力,不断突破创新,尽早成为与风电、光伏并驾齐驱的大规模产业化生力军。
刘勇坦言,当下新型储能产业链面临着电芯、材料、芯片、物流等导致的成本上涨问题。“在这波短期涨价潮面前,我们必须站在整个产业乃至国家的全局高度,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投入,加强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来打造和夯实供应链价值与体系,提升未来新型储能产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