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投资陷阱:产业链上下游都已疯魔

   2022-06-08 融中财经

41

核心提示:很多项目正在透支未来10年的估值。尽管材料价格高涨,锂电项目却在涨价声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一家早期硬科技投资机构合伙人表

很多项目正在透支未来10年的估值。

“尽管材料价格高涨,锂电项目却在涨价声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一家早期硬科技投资机构合伙人表示,“锂资源的成长性很明确, 行业格局非常稳定,但因为锂资源不能凭空变出来, 投入门槛,行政门槛都非常高,几乎不太可能被颠覆。”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共有106家新能源相关企业获得融资,其中锂电池相关企业35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340亿元人民币。

不乏蜂巢能源、宁德时代(SZ:300750)、欣旺达(SZ:300207)、华友钴业(SH:603799)、小鹏汽车(XPEV.US)、理想汽车(LI.US)、蔚来汽车(NIO.US)、上汽集团(SH:600104)、比亚迪(SZ:002594)等众多产业资本以及红杉中国、源码资本、GGV纪源资本、君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入局。

锂电风口的出现,离不开全球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

而且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之后,VC/PE更是从锂电池到光伏、储能等可再生能源,再到生物基材料等项目疯狂抢投,围追创始人的消息时不时就成为创投圈茶余饭后的谈资。

甚至还有投资人在朋友圈发文求项目:从天使到B轮,且金额在2亿元以内的都可以。

可以说,无论是追求财务回报的投资机构,还是寻求业务转型的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都纷纷在锂电池相关赛道上投资布局。然而,疯狂的背后,已有投资人预测,三年内锂电行业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

“目前,锂电池的市场规模远远不能支撑那么高的估值水平。很多项目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10年的估值。虽然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数量比较多,但事实上能够良性发展得比较有限。”

资本逐鹿,车企混战

锂电池产业链经过二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晰的产业链体系。锂矿在左,电池厂在右,中间 是网状连接,最终汇聚到终端厂商(比如宁德时代)。其中涉及隔膜、电解液、负极以及最后的电池。

根据中国锂电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18年至今,锂电池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104起。

其中国内投资事件90起,海外投资事件14起,包括红杉中国、深创投、IDG资本、高瓴创投、君联资本、春华资本、凯辉基金、光速中国、软银中国等在内的数十家VC/PE机构,以及宁德时代、长城汽车、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广投资本等产业基金都将触角伸向了电池赛道。

从投资轮次来看,大多集中于成熟期公司,其中战略投资事件数目最多,占比约为30%;A轮及以前融资事件,占比约27%。

以华为通过哈勃投资和小米一起参与的锂电池企业卫蓝新能源来看,某投资人就曾表示,卫蓝新能源A轮估值就已经开到150亿元,暴涨惊人。

火爆的赛道投资背后,争抢的戏码屡屡发生。

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经过B轮融资,股东数已多达50家。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曾透露,在A轮融资过程中,很多机构没有分配到想要的足够额度。据了解,当时有超过100多家机构主动上门想要投资额度。

2021年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为220GWh,同比增长165%。而在2021年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中,宁德时代市占率高达52%,二三梯队动力电池企业市占率则在1.27%~6.14%之间徘徊。

尽管与宁德时代仍有所差距,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企业在资本的疯狂助力下,正在“蚕食”市场。

今年2月,欣旺达引入19名投资者,其中理想汽车关联公司江苏车和家、蔚来汽车关联公司蔚瑞投资分别增资4亿元和2.5亿元,小鹏汽车通过Sky Top LLC间接出资4亿元。

除此之外,起步阶段的初创型动力电池企业也因行业崛起被资本偏爱。

4月初,广州巨湾技研完成A轮近10亿元融资,包括腾讯投资、瀚晖投资、广州基金等机构参与了该轮投资。而在投后,巨湾技研估值达80亿人民币,正式晋升独角兽。

显而易见的,这些基本都是新能源车企有意培养的动力电池后备军。无独有偶,几天前,锂硅电池研发商Group14 Technologies也宣布完成4亿美元C轮融资,其中领头方为德国车企保时捷,投资1亿美元。

这家公司的关键技术是一种硅碳粉末,可以取代或增强石墨阳极。石墨被用于大部分锂离子电池阳极,因其非常稳定且可以储存合理的能量。

处处都已疯魔

谈及储能,这里还有不得不说,自去年7月以来,国内有13家储能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企业获得投资。

一个月前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及B+轮融资的专注的锂电池安全检测技术的美克生能源,一年内完成4轮融资。

其中最新一轮B+轮由GGV纪源资本投资;B轮投资方为新创建集团旗下六脉资本,源码资本及君联资本跟投。在天使轮投资方为香港X基金及英诺天使基金;A轮投资方为源码资本及君联资本。

储能安全是除了储能成本外,阻碍产业规模化的重大难题。

据了解,源码资本对其的投资逻辑正是看重美克生能源从物理和化学的底层原理出发,在电池安全算法及电化学模型硬件求解器上推出的一系列软硬件产品。

而除了储能,锂电池产业链中的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细分领域,也都在受到资金追捧,估值不断提升。

其中,隔膜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龙头效应特别强。相对应的,对于磷酸铁锂环扩产规模却是已经疯魔。

“ 很多传统磷化工、钛白粉企业都杀进来要扩产。他们具备上游原料成本优势,同时自己又是 做大规模化工的,在成本管理这一块很强,所以现在磷酸铁锂这一块的扩产有点疯魔。”有投资人告诉记者。

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受益于低成本、高安全、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所有磷酸铁锂电池更是正成为动力电池市场的主流。

也有投资人明确指出:不投电解液,变数太多,把握不了。

目前,大部分电池是锂电池,而大部分锂电池的电解质是可燃的液体电解质,容易引起安全忧虑,如爆炸;而下一步发展就是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更安全,不爆炸,续航时间长。

当前,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等动力锂电池技术,应用在乘用纯电动和混动汽车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已处于商业化量产阶段,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大支柱。

近两年,一些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布局储能业务,也一度为磷酸铁锂电池开拓新的应用市场。

受到钴、镍等金属供应紧张影响,三元材料电池系统成本价格降幅不及预期,同时磷酸铁锂电池系统具有高循环容量和高安全性。

未来十年内,在长时间储能系统中,磷酸铁锂电池有望超过锂锰钴三元材料电池,成为最为主流的固定式储能电池系统。

目前,车企纷纷扶持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并且包含广汽、吉利等在内的主流企业纷纷自建产能,无一不说明,动力电池市场机遇巨大,谁有产能谁是大哥。

此外,在今年负极材料扩产项目中,出现不少动力电池企业身影,几乎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头部公司均有布局。

4月,宁德时代则是南北市场同步发力,先是与比亚迪、ATL、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等,一同参与杉杉股份控股子公司上海杉杉科技战略投资,随后辽宁锦州时代负极材料项目开工。

该项目预计投资约100亿元,产能达到40万吨,将依托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针状焦和石油焦生产优势。

此外,道氏技术也宣布计划对其碳材料业务板块的运营平台佛山市格瑞芬增资,并引进比亚迪等战略股东。随后,格瑞芬便宣布在兰州新设子公司,建设15万吨硅碳、石墨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等项目。

4月下旬,亿纬锂能新增对外投资,新增投资企业为云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投资比例40%。

毫无疑问,继布局上游锂资源外,负极材料已经成为各家下游龙头的重要投资方向,这也是当前行业趋势使然。

最早研发磷酸铁锂电池的企业已破产

疯狂的锂电池追逐着疯狂的新能源汽车,受到市场百般宠爱。而这种疯狂揽钱的行为,更在蔓延至二级市场。

截至2022年3月,锂电池板块内近80家上市公司中,超30家通过定增完成融资,合计实现募资超900亿元。

其中,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十余家公司募资总额超过20亿元的大额定增项目。

同时,锂电池板块中还有约20家上市公司的定增方案正在办理过程中,已经完成的和尚在申请阶段的定增合计募资金额约达2000亿元。

更甚者,多家公司通过定增完成2次及以上融资。比如诺德股份,在2020年12月和2022年3月通过定增分别募资14.2亿元和22.88亿元。

当升科技,在2021年1月和12月通过定增分别募资4.11亿元和46.45亿元。

华友钴业在2020年2月、4月和2021年2月通过定增分别募资8.05亿元、8亿元和60.18亿元。其余还有四家锂电池板块上市公司均完成两次及以上定增募资。

此番狂热的背后,也有业内人士开始担忧:是否存在“过度融资”现象?

研究发现,锂电池板块内多数的定增募资投向为板块内上下游领域各类产品的产能扩充项目。

而如此密集疯狂的投资,很可能会使锂电行业重蹈当年光伏产能过剩的覆辙,同时也可能诱发原材料涨价。

而这种担心也正在演变为现实——疫情扰动、大宗商品涨价是近两年供应链不可承受之重。汽车芯片断供、锂电材料价格暴涨的声音不绝于耳。

前不久,国产电池巨头沃特玛被法院宣布破产、负债197亿。要知道,沃特玛是国内最早研发出磷酸铁锂电池的企业之一,在巅峰时,其产品畅销国内31个省份,并远销海外。

在2016年,坚瑞沃能用52亿资金收购沃特玛。由此,沃特玛进入了鼎盛时期,进入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前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但短短几年,沃特玛就倒下了。而这与其发展后期只注重一味的扩大规模,从而缺少了对于产品及技术的研发可说是密切相关。

动力锂电池是一条大小投资机构们必争的关键细分赛道。仅仅是从2015年到2018年的四年高潮期,融资总额合计就超过了400亿元。而现在,这一整条赛道快被疯狂的资本所淹没。

而在碳中和、能源转变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愈发和时代趋势相符。

但是,随着部分公司资不抵债、破产清算开始出现在市场上。那么,今天那些备受追捧的锂电“宠儿”,是否会成为明天的“沃特玛”,让众多背后的投资人陷入自己埋下的投资陷阱?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