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多层面思考

   2011-05-13 石油石油

162

       中油网消息: 7月7日,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项目合作签字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该项目年产20万吨液化煤层气,项目总投资144565万元人民币,世行贷款8000万美元,是中国目前该领域最大的项目,标志着山西煤层气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有报道显示,2007年年底,晋城市煤层气井数将达到1500—2000口,抽采能力也将达到15亿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产区。目前,我国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严重短缺,京津唐等大中城市和东部省区的油气供需缺口急剧扩大,山西煤层气的开发可以弥补巨大的市场空间。按照估算,山西煤层气资源若全部利用,可为子孙后代节约3.3亿吨煤,可为山西省创造1.2万亿元的财富。

  许多关键技术尚待解决

  6月8日—10日,山西省科协、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太原理工大学主办,山西省能源研究会承办,煤层气和焦炉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太原召开。来自中国工程院、国土资源部、煤炭部、中国能源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120余位科技人员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针对我国以及山西省煤层气和焦炉煤气的现状和前景,从技术、政策、资金、产业化等多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开发利用煤层气好处很多:保障采煤安全、提供新能、减少污染及温室气体的排量等。然而,“要在开矿之前,把甲烷气较多地从煤层中抽取出来,其技术难度较大,在外国适用的技术也难以照搬照抄。必须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来研究地层结构、气藏分布、赋存情况、钻井技术、净化工程、输气管网技术等技术,另外还有煤层气转化技术、开发催化剂、拓宽产品系列等技术。”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吴达才说。

  近年来,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广泛采用本煤层抽采,邻近层抽采合采空区抽采等技术,形成了比较适用的瓦斯抽采技术体系。“但山西开发利用煤层气还有许多关键技术尚待解决。如:解决由于煤层顶板太软,完井后坍塌造成煤层气堵塞的技术;解决采气过快引起的堵砂或堵煤粉的技术;解决由于钻井洗夜不当引起污染煤层的技术等。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山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董小恺说。

  煤层气开发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煤层气开发存在前期投入资金高、风险高、技术难度高的“三高”特点,因而也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吴达才提出,山西开发煤层气需要得到国家5项政策支持。第一,政府应对煤层气勘探费用直接投入。第二,政府应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组织科技攻关。第三,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进行风险投入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第四,煤层气开发利用向民营资本开放。第五,煤层气的定价。

  国土资源部政策规划司司长潘文灿提出,在政策方面要注重3个方面,首先是制定煤层气发展规划,从生产项目入手,落实资金、目标和任务,实现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利用有序、高效、协调发展;其次是从立法入手,用法规保障支持煤层气开发的法律地位;比如出台“先采气后采煤”的强制性规定;第三是深化煤层气勘察、开发和利用的体制机制改革。

  开发利用煤层气意义重大

  潘文灿介绍,开发利用煤层气益处多多。我国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多,充分利用好煤层气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煤矿瓦斯事故,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其高热值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优质能源,煤层气基本不含硫,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少,其废气是一种气态肥料,可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煤层气的利用可以减少甲烷排放缓解温室效应,改善大气环境;我国每年煤炭开采向大气排放煤层气约150亿立方米,勘探、开发、利用煤层气每年可节约煤炭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186万吨;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增加洁净气体能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7年出台的《山西省煤层气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山西省煤层气产业重点项目投资估算260亿元,年产值可达到133亿元,2020年约增加到480亿元,年产值290亿元。项目包括从上游的煤层气开发与井下抽放,中游的输气管道铺设,下游的煤层气液化、瓦斯气提纯、发电、储气罐、加气站、化工利用等工程建设。所以,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许多相关产业,成为山西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山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董小恺提出,预计山西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煤层气产业化的战略目标。煤层气产业化将实现资源规模化、技术现代化、市场商业化、队伍专业化和政策法制化,大大开拓山西新的发展领域。它不仅能从根本上消除煤炭生产安全隐患,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又可以创造煤层气及其产品链的商业价值,形成新的生产力和市场盈利模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