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认为储能系统投资税收抵免政策不会受到美国政府削减债务上限的影响

   2023-07-05 中国储能网

34

核心提示:根据市场研究和分析机构Wood Mackenzie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以及根据该法案提供的储能系统投资税

根据市场研究和分析机构Wood Mackenzie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以及根据该法案提供的储能系统投资税收抵免,现在看起来不会受到美国政府削减投资以维持国家债务上限的影响。

美国两党在5月进行政治谈判之后,议员们达成了一项协议——《财政责任法案》于6月初由总统乔•拜登签署成为法律,这意味着提高债务上限,避免了历史性的违约。

 

Recurrent Energy公司在加州部署的14000MWh的Crimson储能项目去年上线运营。自从《削减通胀法案》通过以来,开发商可以申请获得投资税收抵免。

《削减通胀法案》意味着数千亿美元的支出和税收激励,其中包括为独立部署的储能系统引入投资税收抵免。该法案得到清洁能源行业厂商的广泛欢迎。

今年4月,美国共和党一些众议员提出立法提案,试图撤销《削减通胀法案》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的财务支持。然而,《财政责任法案》最终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事实上,它包括了一项加快大规模储能项目许可的条款。

行业媒体向Wood Mackenzie公司询问了债务违约谈判和随后的协议所涉及的问题,特别是是否对储能系统投资税收抵免和类似措施存在威胁。

Wood Mackenzie公司分析师表示,考虑到共和党议员在债务上限之争中的立场,他们很自然会对以和解方式通过的开支庞大的一项法案进行抨击。也就是说,特别是在债务上限谈判中,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削减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的资助。

他说,“如果看看《财政责任法案》做出的妥协,它们大多是补贴,在现有项目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例如管道审批和食品项目的工作要求。这些仍然是一些补充,但它们并不代表对《削减通胀法案》等立法的抨击。”

总的来说,美国国税局的直接刺激可能会在传统上支持共和党的州受到欢迎。该分析师表示,这是因为其中许多州现在拥有大量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设施,而德克萨斯州部署大量储能系统,因此不太可能废除《削减通胀法案》。

Wood Mackenzie公司此前曾表示,“美国到2025年还将有一次债务上限谈判,《削减通胀法案》可能会由于站稳腿跟而无法废除。”

《削减通胀法案》的激励措施(还包括针对国内制造的清洁能源技术的生产税收抵免,以及使用美国制造和采购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ITC附加条款)将给美国储能行业带来强劲增长。在Wood Mackenzie公司日前最新发布的季度美国储能监测报告中,该公司预测,尽管储能行业在今年第一季度充满挑战,但部署量将迅速增加,预计2023年至2027年期间,美国将部署近75GW各种规模和种类的储能系统。

允许对美国联邦政府管辖范围内的项目进行改革

正如Akin Gump律师事务所和Sullivan & Cromwell律师事务所在博客中指出的那样,随着《财政责任法案》的通过,以及美国政府到2025年1月1日将债务上限暂停到31.4万亿美元。它还简化了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审查,并加快了部署储能项目的许可。

储能项目已被纳入2015年《修复美国地面运输法案》(FAST法案),第41001(6)(A)条修正案,使其有资格获得加速许可。

然而,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积极的方面,但现实世界中可能没有多少储能项目符合条件。Wood Mackenzie公司表示,适用性是这里的主要问题。

Wood Mackenzie公司表示,根据原始法案的文本,将储能系统纳入FAST法案适用于受《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法案)约束的项目,并且可能需要2亿美元以上的投资,而获得投资部署的储能项目的装机容量可能达到500MW以上。只有美国最大的几个储能项目才属于该法案的管辖范围。此外,《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的许可要求影响着美国联邦机构的决策,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储能项目将属于各州管辖范围,而不是必须遵守各州的许可要求。

Wood Mackenzie公司表示,这些许可条款将适用于美国联邦政府控制的电力系统内的项目,例如Bonneville电力管理局和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或者美国土地管理局(BLM)管辖的土地。

分析人士表示:“这一变化将对符合要求的储能项目产生积极影响,但目前大多数储能项目的规模都太小,无法适用该法律,而且通常部署在私人土地或公用事业所有的土地上。”

Wood Mackenzie公司表示,除了这些许可改革之外,《财政责任法案》的条款很少(如果有的话)会对储能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该公司再次强调,美国政府将下一次债务上限谈判推迟到2025年,很可能会使《削减通胀法案》得以巩固,无法在未来用作讨价还价的筹码。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