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随随便便能造的动力电池,为何成了韩国的老大难?

   2024-05-29 BT科技商业

57

核心提示:在中国企业眼中,似乎造电池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在韩国却正好相反,发展电池技术似乎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近日,小米要造电池

在中国企业眼中,似乎造电池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在韩国却正好相反,发展电池技术似乎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

近日,小米要造电池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据企查查显示,北京时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孟祥峰,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电池制造。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汽海蓝芯能源科技、北京京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据悉,该公司将建设电芯工厂,以便为小米汽车提供稳定的电池、电芯供应。

几乎就在同时,韩国《中央日报》消息,特斯拉韩国最近向超充团队所有员工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他们自愿辞职——这是韩国最常见的裁员形式之一。这标志着特斯拉的韩国超充团队原地解散了,这里面大部分均有韩国本地员工组成,而解散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研发停滞、无法匹配特斯拉全球布局的步伐。

其实,韩国的电池技术拉胯不仅仅这一例。4月24日,韩国媒体《先驱经济》发表文章称,今年受电动汽车需求放缓影响,一直持续增长的韩国电池亮起了“红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韩国电池的份额在减少,无法抗衡来自中国的电池产品。

韩国电池企业集体溃退

4月底,韩国媒体《先驱经济》的一篇报道,像一记警钟,敲响在韩国电池产业的心头,标题直指要害:“红灯闪烁:韩国电池业步入寒冬”。

警报声来自行业领头羊LG能源,LG一季度“成绩单”显示,其暂定营业利润仅为1573亿韩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惨遭75.2%的断崖式下跌。更令人揪心的是,若非依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1889亿韩元税收减免,其实际营业状况已滑入亏损深渊,亏损额达316亿韩元。这,仅仅是个开始。

而三星SDI与SK On则是难兄难弟。三星SDI同样未能幸免,第一季度营业利润预估仅为2442亿韩元,较去年同比锐减34.9%。而SK On,这家曾在去年末艰难缩小亏损至186亿韩元的企业,今年一季度的亏损预期再次飙升至约2000亿韩元,成为这场“业绩寒冬”中的最大受害者。

韩国电池企业的集体“感冒”,根源在于全球电动汽车需求的突然“刹车”。特斯拉,这个曾经的销量神话,在一季度的交付量也罕见地下滑了8.5%,仅386810辆;通用汽车的电动车销量更是大幅缩水21%,仅卖出16425辆。汽车制造商的脚步放缓,直接踩住了韩国电池企业的生命线。

根据能源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韩国三大电池巨头的全球市场份额,今年前两个月就已缩水1.2个百分点,跌至23.8%的尴尬境地。反观中国宁德时代,以38.4%的市场份额稳坐头把交椅,几乎等于韩国三强的总和。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对比,更是技术实力和市场布局的全面领先。

面对困境,韩国电池企业似乎在战略上走错了方向。一边是设备投资的疯狂扩张,2023年总额预计高达23.7598万亿韩元,较去年激增70.8%,近乎翻倍的投入让人咋舌。然而,另一边,被视为破局关键的“下一代电池”研发,其投入比重却在悄然下降。LG能源、三星SDI、SK On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例分别降至3.1%、5.0%、2.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德时代不仅研发投入高达3.4万亿韩元,且占比高达4.5%,在质与量上双双超越韩国对手。

三星栽倒在电池技术上

据The Elec报道,近期,三星SDI计划将用在Gen 5电动车的电池堆叠技术运用到智能手机的电池上。

据悉,这种技术通过提高能量密度,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并降低了成本。如今用在以小电池为主的智能手机和平板上运用,这些设备的续航将会有巨大提升。三星SDI首先在韩国天安工厂的M生产线采用该技术。据消息人士称,三星SDI还在中国天津建立了试验生产线,同样使用这种堆叠技术进行生产。

该报道指出,三星SDI此举可能是为了再次赢得苹果的电池订单。为何三星大费周章将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技术用在手机电池上?这是因为手机电池是三星“永远的痛”。

大家都知道,目前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下降,身边使用三星手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自从2017年三星Note 7的电池爆炸事件开始,电池问题就一直是三星的敏感软肋,这让消费者十分畏惧,当note7电池爆炸门还在大家心中未散去,三星note8又栽在电池上面。

2016年8月2日,被寄予厚望的三星新一代智能手机旗舰Galaxy Note7,开始在全球发售,并取得不俗销量。但随后,Note7传出多起爆炸事故,甚至引发了用户受伤的情况。三星不得不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三星手机部门负责人高东真对电池爆炸事件道歉,并称Note7爆炸由电池缺陷引起的,与手机本身无关,并宣布对Galaxy Note 7的全球替换计划。

2017年1月,三星正式对外宣布Note 7手机爆炸原因。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总裁 DJ Koh表示,“从结论上来看,Galaxy Note7燃损的原因在于电池。我们为了追求创新与卓越的设计,就Galaxy Note7电池设置了规格和标准,而这种电池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未能在Note7发布之前发现和证实,对此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和抱歉。”

为找出Galaxy Note7发生燃爆事故的原因,三星开展了数个月排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三星对Galaxy Note7的硬件、软件,以及相关流程如组装、质检、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排查。为还原燃损发生过程,三星动用了700余名公司研究员和工程师、构建大规模的实验装置,测试了超过20万部组装完好的手机和3万多块电池,这才搞清楚问题的根源。

不过,换机显然未能解决问题。此后,更换后的Note7再度曝出起火爆炸事故,让该款手机逐步走向停产、停售的末路。没想到这并不是三星电池噩梦的终结,而是电池噩梦的开始。

据外媒报道,2018年不少Note8用户反馈,当电池完全耗尽关机后,手机出现了无法充电和重新开机的情况。目前三星官方也表示知道手机问题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要知道,三星当时在note8电池上已经非常的小心了,为了避免电池爆炸还将电池容量从上一代的3500mAh缩减到了3300mAh,甚至比S8电池容量还少。三星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容量,而且还降低了快充的标准。尽可能避免电池爆炸。但是问题还是出现了,直到现在三星都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Note8出现这样的电池问题,让三星绝望的是,不止是note8电池出现问题,S8也有。

韩国电池追不上中国电池

车用动力电池,这片“兵家必争之地”,正见证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竞赛。韩国,一个曾以电池产业傲视群雄的国度,如今却在这条赛道上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强大压力,尤其是当它的电池上游供应链深深嵌在中国时,这场追逐赛显得尤为艰难。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2022年的《二次电池产业创新战略》像是一纸豪情壮志的宣誓,梦想着2030年问鼎世界电池强国。计划中,韩国拟组建“电池联盟”,并掷出巨额赌注——政府1万亿韩元,民间19.5万亿韩元,誓要攻克电池核心技术。然而,梦想照进现实的路,似乎并不平坦。

韩国汽车与动力电池巨头们的焦虑被《亚洲经济》的一篇报道推向台面。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的补贴门槛,韩国企业集体发声,请求美国政府网开一面,不要将使用了中国关键矿物的电池车辆排除在外。这背后,是无法忽视的现实:韩国的电池生产命脉,紧紧攥在中国手中。

现代汽车的呼声尤为强烈,它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全球球形石墨100%,合成石墨69%的生产和精炼,皆由中国主导。这意味着,短期内,全球几乎无处可寻替代中国的关键矿物来源。

不仅仅是现代汽车,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等韩国电池制造业的三驾马车,以及韩国电池产业协会,纷纷向美国递交“求援信”,呼吁放宽对中国关键矿物的限制,甚至请求延长期限至2027年。供应链的脆弱性,让韩国电池产业集体陷入困境,韩国企业深知,重建一个不依赖中国的石墨供应链,至少需要3-4年,且远不能满足北美市场的庞大需求。

韩国的电池梦,还被一连串冰冷的数字所困。《韩民族日报》去年的报道直指痛处:“韩国电池材料赚的钱,尽数流入了购买中国矿物的口袋。”美国《通胀削减法》实施后,韩国正极材料出口激增,但讽刺的是,制造这些材料所需的镍、钴、锰等金属原料化合物及前驱物质,韩国严重依赖进口,且大部分来自中国。更甚,人造与天然石墨93.7%的进口份额也归属于中国,这让韩国在负极材料的供应链上同样束手无策。

在技术竞技场上,韩国电池企业的步伐似乎也被中国同行所牵制。BusinessKorea的报道中,宁德时代仅用39天便完成一项电池技术的专利注册,这速度之快,让世界领教了中国电池技术迭代的迅猛。而韩国企业虽然在NCM正极材料上奋力追赶,但中国企业在LFP正极材料及硅阳极材料的专利布局上已悄然领先,这些成本更低、稳定性更高的技术,正逐步改写电池技术的竞争格局。

2023年,中国锂电池产业的数据更是让韩国业界心头一紧。产量突破940GWh,增长率高达25%,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中国在锂电池技术的全面开花和市场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从液态锂离子电池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再到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国在每个细分市场都展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全固态电池技术的探索,更是预示着中国电池技术未来的无限可能。

韩国电池产业的挑战,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的较量,更是对供应链掌控力的考验。在与中国的这场电池竞赛中,韩国电池企业似乎在起跑线上就已落后,它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供应链难题,还需在技术创新上加速奔跑,方能在未来的能源大战中赢得一席之地。

然而,时间不等人,面对中国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韩国电池产业的现状宛如逆水行舟,不仅未能加速前行,反而在急流中渐渐失去动力。这场关于未来的竞赛,已不容许任何迟疑与错误的决策。韩国电池产业的春天,还能否到来?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