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惨重!又一储能电站发生爆炸事故

   2024-04-18 维科网储能

27

核心提示:据维科网储能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全球已发生储能安全事故超70起,其中,其中韩国最多,美国紧随其后。近日,有全球储能业务

据维科网储能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全球已发生储能安全事故超70起,其中,其中韩国最多,美国紧随其后。

近日,有全球储能业务布局的企业人士告诉维科网储能,“储能安全已经上升为非常重要的评估考核项目,尤其像能源这种的行业,要么没事,一发生问题就是大事故。”

近日,国外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再次敲响了储能安全的警钟。

意大利抽水蓄能电站爆炸致7死5伤

据央视网、意大利信使报(Il Messaggero)、美国联合通讯社(AP)等媒体报道,2024年4月9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意大利博洛尼亚省巴尔吉抽水蓄能电站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造成7人不幸丧生,5人受伤。这一悲剧不仅在意大利国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在全球范围内敲响了储能安全的警钟。

资料显示,巴尔吉抽水蓄能电站自1975年建成以来,一直是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330MW。电站在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的电力系统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事故发生时,电站正在进行由西门子、ABB和福伊特三家公司负责的机组升级改造工程,而这一工程已接近尾声。

爆炸发生在地下约35米深的水泵水轮机安装层,疑似抽水蓄能机组发生爆炸,导致地下结构坍塌,厂房内部起火,冷却管道破裂,水位上升,最终淹没了部分厂房。由于事故发生在地下深处,救援工作面临极大困难,只能依靠潜水员进行搜救。幸运的是,电站当时并未正式运行,电力供应及水库大坝未受影响。

此次事故再次凸显了储能安全的重要性。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储能技术作为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确保技术和管理措施到位,以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意大利国内的罢工浪潮也反映了公众对工业安全和劳动者保护的高度关注。这要求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事故调查和后续处理工作也应公开透明,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

巴尔吉抽水蓄能电站的爆炸事故是一个沉痛的警示,提醒我们在享受储能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其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针对性地做出安全冗余方案。

去年至今超70起全球储能安全事故

近年来,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球各地的储能电站事故频发,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球已发生储能事故超过70起。

其中,美国已发生6起储能电站失火事件,法国1起,我国台湾地区1起。从整体数据来看,韩国最多,达到30多起,而美国紧随其后,共发生了20起失火事件。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人员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发生事故的储能电站情况统计,储能电站事故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内部电芯失效引发的热失控,二是外部辅助系统故障。

电芯热失控通常是由于过充、控制系统故障、热暴露、外部短路和内部短路等原因引起的。一旦发生热失控,会产生可燃气体,如果无法及时排出,就可能引发爆炸。

而外部辅助系统的故障,如冷却剂泄漏、电子元器件燃烧等,当系统及时监测与响应后,不会对电池系统的电芯产生失效或热失控的影响,也可能导致火灾。

针对储能安全,消防系统设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为关键的是监测预警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后期运维管理。未来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应该覆盖全生命周期,包括质量管理、提前预警、消防保护和系统设计等多个方面。

质量管理是产品安全的前提。储能系统厂家需要在电芯原料、制造工艺、检测使用等关键环节建立专业的质量管理标准,确保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要求。

提前预警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储能系统应接入更有效的数字化监测与运维平台,实时捕捉电芯内部热失控、电芯之间不一致性等潜在风险隐患。例如,美克生能源自主研发的储能预诊断安全管理系统(PSS),可以针对电池安全进行深度检测,提前诊断预警,将预防做在消防前。

消防保护也是储能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系统的消防设计需要科学合理,包括烟感、温感、可燃气体等隐患的探测监控,以及排风泄压、防爆等设计,以减少热失控扩散带来的损失。

系统设计方面,储能系统中的电池、PCS、BMS、EMS等多个软硬件部分之间的精细化管理、联动保护控制十分重要。这需要厂家具备高度的系统集成能力和系统设计水平。

小结

储能安全事故的频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质量管理到提前预警,从消防保护到系统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储能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推动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