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欧洲负电价,或将引爆储能需求?

   2024-08-23 光储星球

53

核心提示:欧洲负电价现象持续加剧,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日益渗透到电网中的市场,例如西班牙、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欧洲的负电价与可再生

欧洲负电价现象持续加剧,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日益渗透到电网中的市场,例如西班牙、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欧洲的负电价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充足、需求降低、储能系统容量不足以及能源规划不充分有关。

荷兰负电价时长逐年递增

根据荷兰研究机构Strategy公司日前发布的荷兰能源市场数据,从今年1月1日到8月14日,荷兰EPEX现货期货市场累计出现了347个小时的负电价,已经超过去年的316小时的负电价。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太阳能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增长,导致特定时段电力供应严重过剩,而电网调节能力未能及时跟上,从而触发了负电价机制。这也意味着,发电商需要向购电者支付费用,购电者不仅不需要付电费,反而能够获得收入。


荷兰能源2020年至2024年场出现的负电价时长

Strategy公司的分析师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持续攀升,负电价现象愈发频繁,预计未来几年内将持续加剧。荷兰今年出现负电价的时间将达到450~550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太阳能与风能发电量的增长与前一交易日能源市场中负电价时长的增长存在显著的关联性。

具体来说,负电价在夏季的白天最常见,这是因为天气晴朗导致太阳能发电量充足,再加上周末和节假日期间电力需求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从而触发负电价机制。此外,该公司的分析还揭示了另一趋势:在夜晚时段及寒冷天气条件下,风力往往较强,风力发电量也会显著增加,这同样会导致电力供应过剩,进而使电力价格降至负值。

分析师表示,荷兰太阳能与风力发电量的持续增长无疑将导致负电价的时长显著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电力供应在特定时段内将远超需求,从而导致出现负电价的时长大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大幅增长到550~750小时。

他指出,这些结果取决于天然气价格的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商的竞标策略。到2026年,荷兰能源市场中负电价时长将达到800~1200小时。预计2027年~2029年将达到1000~1500小时。

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商为了避免出现负电价而提前出售电力,尤其是在荷兰实施大型可再生能源SDE+激励计划的情况下。他补充说,尽管今年的负电价时长快速增长,但电网拥塞和容量限制合同可能会降低电价下降的幅度。

储能系统为缓解负电价提供帮助

相关行业专家指出,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一步增长,电气化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以及化石燃料发电厂的逐步淘汰,导致欧洲负电价的时长将继续上升。

为了缓解负电价现象,储能系统在缓解负电价问题可以发挥以下一些重要作用:

平衡供需:储能系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力,并在电力需求高峰时释放,有效平衡电力供需,减少负电价的出现。

经济激励:利用电力市场的峰谷价差,储能系统在低价时段充电、高价时段放电,既降低了用户成本,也提升了运营商的经济效益。

减少弃电:在负电价时段,储能系统避免了电力浪费,将电力储存以备后用,提高了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电网稳定性:储能系统的快速响应和调节能力有助于稳定电网电压和频率,减少因电网波动导致的负电价问题,并可作为应急备用电源。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储能系统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同时推动了储能技术的进步和成本降低。

储能系统可以通过平衡供需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电网稳定性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方面来有效缓解负电价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储能系统将在欧洲的未来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负电价在欧洲等地已经成为常态,欧盟各国应该设定储能部署目标,系统地将储能系统纳入可再生能源拍卖中,并允许电池储能系统在所有电力市场运行。

欧洲储能市场的发展趋势

大型储能系统装机容量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欧洲大型储能系统装机容量将首次超过户用储能系统,成为推动储能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在部署大型储能项目方面表现突出。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欧洲各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税收减免、提供补贴等,促进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电力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也为储能技术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和盈利途径。

产业链本土化:为了减少对外部依赖,欧洲正在加速推进储能产业链的本土化建设。通过设立目标、推出法规和基金支持等措施,鼓励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生产规模。

总之,欧洲的负电价现象日益严重不仅暴露了电网灵活性的不足,也凸显了储能技术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性。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欧洲的储能需求激增,储能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期。而在未来,储能技术将在欧洲缓解负电价问题和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