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邵阳经开区盛阳产业园,湖南阳光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时代)既有忙碌的生产场景,又有加紧安装设备的镜头。
作为从东莞回归邵阳的新能源企业,阳光时代凭借固态电池量产技术突围而出,被行业寄予厚望。3月28日揭牌当日,一位长期合作的客商感慨:“阳光时代的量产突破破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固态电池‘一电难求’的局面终于有望缓解。”
阳光时代,为何如此吃香?
从锂电池极耳龙头到固态电池破局者
阳光时代创始人曾涛的创业轨迹,映射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进阶之路。这位从洞口县走出的中南大学材料学博士,2007年在东莞创办企业,专注锂电池极耳及新材料的研发,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
一直以来,曾涛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核心驱动力,每年投资400余万元用于研发,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其自主研发的非氟粘结剂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兼具低成本和环保特性,深受客户欢迎,助推企业稳居国内极耳市场头部阵营。
当行业聚焦动力电池时,曾涛却将目标投向更具挑战性的固态电池赛道。相较于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循环寿命长等显著优势,被业界公认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受制于电解质材料成本高、界面阻抗大等技术瓶颈,固态电池长期局限在实验室阶段,全球产业化进程始终缓慢。
2022年,曾涛果断组建研发团队,以3C类小型固态电池为切入口,正式向固态电池技术发起挑战。
政企协同攻克固态电池量产难关
彼时,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布局新能源赛道。邵阳经开区也不例外。
2023年,邵阳经开区以“产业链招商”模式抛出橄榄枝,吸引曾涛团队返乡创业,打造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该区不仅提供标准化厂房,更是在研发奖励、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为阳光时代推进技术攻关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与中南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共建产学研平台,阳光时代研发团队接连取得突破,一批固态电池量产化瓶颈问题陆续被破解。研发的低成本固态电池电解质合成工艺,使单体电池生产成本与液态电池基本持平;开发出容量达10Ah的用于3C类产品的固态锂电池;经过反复调试优化,研发的3C类小型固态电池智能生产线,良品率达到95%以上。至此,阳光时代成功叩开3C类小型固态电池量产之门。
目前,阳光时代产品矩阵覆盖数码消费电子、储能及微型动力电池等领域,已应用于智能手机、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及小家电等场景。
瞄准产业示范标杆目标再出发
走进阳光时代的生产车间,3C类小型固态锂电池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日均生产3万颗固态电池,仍供不应求。“现在我们接单量远超产能,我们正在抢建三、四楼生产线,力争早日实现日产能5万颗。”曾涛介绍道。
曾涛手持一枚7号电池介绍:“这款产品充电1小时可支持遥控器续航3个月,完全充放电循环2000次后仍保持80%容量。”
“安全性能同样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曾涛介绍,“每一款电池在出厂前需经历多轮针刺实验,实测结果显示无起火冒烟现象。”
品质过硬让阳光时代的产品赢得市场认可。揭牌前夕,企业刚斩获一笔1800万颗5号、7号充电固态电池的海外订单。此外,客户预付款络绎不绝,纷纷排队等候电池交付。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引擎。”曾涛表示,阳光时代正筹建固态电池研究院,将重点攻关高能量密度、超低温性能等关键技术,致力打造“更安全、更强悍”的动力解决方案。未来将通过与邵阳经开区深度联动,构建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生态链,推动实现园区产业集群升级,助力企业打造华中地区固态电池产业技术高地和产业示范标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形象,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