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氢能引领绿氢行业技术创新

   2025-04-14 南京日报

43

核心提示:碳路前行,氢启绿色未来前不久,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企业海德氢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德氢能)获得阿美风险投资在亚太

“碳”路前行,“氢”启绿色未来

前不久,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企业海德氢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德氢能”)获得阿美风险投资在亚太地区氢能领域的首次投资,并被阿美风险投资作为其在氢能板块的核心项目进行未来的投资布局。在全球大力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征程中,海德氢能凭借其突破性创新成果,成就了此次中国科技与沙特资源的“天作之合”。

这是海德氢能继中国石化之后获得的又一重要战略投资,彰显资本市场对海德氢能技术创新认可的同时,也将这家年轻的氢能企业带到大众眼前。

产品创新,方形电解槽“出圈”海外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产业链的上游为制氢,在多种制氢方式中,通过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是规模潜力更大、更加清洁可持续的绿氢制取方式。海德氢能正是面向各领域绿氢应用场景,提供绿氢制取和利用的综合解决方案。

电解槽是用于电解水制氢的主要设备,相较于市面上普遍的圆形设计,海德氢能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高效率和长期运行的需求,改圆为方,经过9000个小时的仿真验证、对比10种以上流场仿真设计,并通过多种先进隔膜与电极材料试验,研发出了国内首块标准化方形制氢单片“云帆”。目前,“云帆”以其高效率、高动态、易维护、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特征,位居中国市场方形电解槽出货量第一。

从硬件制造到软件设计、系统控制,海德氢能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2022年,海德氢能推出颠覆行业的方形插片式带压电解水制氢系统“氢舟”,集成了“标准化单片”“插片式电堆”“智能控制系统”三大绿氢科技,能够全方位、全流程开启“降本增效”的运行模式,进而帮助交通运输、化工冶炼等诸多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

2023年,作为可出口的“零碳石油”,氢能为海德开启了“出海”之路,目前已经与壳牌、道达尔能源、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世界领先的能源企业达成深度合作。“2024年是我们的出口元年,自2024年下半年起,海德氢能进入了订单激增模式,今年订单量也延续了去年势头,实现显著增长。”海德氢能CEO姚昌晟介绍。

技术迭代,共建绿氢行业标准

近5年来,新能源行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各行业、地区都面临着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需求,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氢能,以其自给自足的优势,逐渐成为石油炼化、化工、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领域的“高需求能源”。正是瞄准这样的产业需求,海德氢能把握时机,投身氢能领域,从风光基地走向全新的绿氢应用,应用场景不断更新的同时,海德氢能的技术创新也在不断迭代。姚昌晟介绍,氢能是个“万花筒”,它可以转变成各种形式,这正是氢能的优势。

有优势也有痛点,针对制氢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海德先后开发两代无线氢安全技术,提供软硬一体化全场域安全监控,大大提升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性。此外,“氢舟”通过自研新能源系统控制技术,从启动到制造,全方位、全流程开启“降本增效”的运行模式。稳态制氢的场景下,能够帮助业主改善16%综合经济性。在光伏制氢场景下,综合经济性改善能达到25%。

目前,海德氢能业务分布中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创新和与客户的紧密合作始终是海德氢能的核心,我们在与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地开放场景验证,实现产品落地、迭代与升级。”姚昌晟说,海德氢能期待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塑绿氢领域的建设标准,同步推动绿氢发展。

肩负使命,“氢”启绿色未来

2021年11月,海德氢能落子南京,2022年6月,海德氢能南京浦口制造基地启动。“人才的基础就是创新的基础”,姚昌晟告诉记者,企业落地南京后充分感受到了长三角完善的供应链优势、密集的高校人才资源、丰富的产业体系,以及浦口经济开发区对企业一直以来的扶持与关怀。自此,这家氢能领域的年轻力量在南京浦口扎根生长。

生长于南京,亦拥抱南京。2023年,海德氢能联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合作公益性项目,将面向绿氢应用的COMPASS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了低碳公益领域,为动物园搭建了园区数字化减碳智慧看板,面向全社会科普节能低碳理念。友谊双向奔赴,红山动物园也回馈给海德氢能一只水獭形象“海斗”,寓意着在低碳事业上携手向前,山海共赴。

据介绍,海德氢能每年会陆续开展各类公益项目,今年3月份组织全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技能训练营走进企业参观交流,还与中国氢能联盟共同走进中学进行科普展览,始终保持置身低碳事业的使命与责任。

本月中旬,海德氢能搬迁升级后的新厂区即将在浦口经济开发区投入使用,对于未来发展,姚昌晟信心满满:“我们会用先进的科技和产品,一同引领绿氢行业迈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形象,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