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需要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

   2011-05-13 石化石化

114

  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到底有多少?会不会枯竭?国际上如何应对石油供应的危机?我国该如何进行石油战略储备工作?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一些与石油有关的热点问题专访了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教授孙长远。

  世界石油供应充足

  中国经济时报: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到底有多少?会不会枯竭?什么时候枯竭?

  孙长远:多数人对此表示担忧。其中一部分人持不乐观的“石油资源枯竭论”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人类不断地开发利用,不久将面临枯竭。该观点在1970年代伴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曾十分流行,以美国科学家哈伯特为代表,哈伯特1956年提出了峰形曲线。该曲线表明1960年代末或1970年代初,美国石油产量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回落,大约七十年后,到2040年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而美国石油的实际产量,也确实在1970年创下历史纪录后逐年回落。哈氏曲线对1970年代的成功预测,使人们更相信石油资源难以满足石油消费的持续增长,石油工业不久将步入末路。

  另外一种观点则对石油资源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哈氏曲线只能说明美国的生产消费变化,不能代表全球的石油资源变化。即使美国的石油产量也没有完全按哈氏曲线回落,从1981年起,逐年发生实际产量高出曲线的变化,到1993年已高出30%,而1996年已高出近100%。对于美国的最终可采储量,哈伯特1974年估计为1700亿桶,但到1996年美国累计石油产量已经超过了1700亿桶。毫无疑问,30多年来世界石油工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30多年前很难设想的。用今天的眼光审视1970年代的资源枯竭论,可以发现其预测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认识未来石油供需关系时陷入了僵化的思维方式。对于石油储量,只强调资源的有限性,而对资源的可开发潜力及发展前景缺乏预见和真知。世界并没有像预言的那样,从1970年代进入石油短缺时代,而是在供需大体平衡、储量相对充足的形势下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不但在北欧、西欧等地区将继续加强,而且还要扩展到其他油气区,特别是OPEC各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这一因素所推进的储量增长,至少还将维持供需平衡30年。加上新油田的发现,世界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有望达到3万亿桶。扣除已采出的1万亿桶,剩余的2万亿桶足以使世界石油供应到2050年。

  美动用储备必须有法可依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石油储备的活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做得比较有代表性,您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特点?

  孙长远:美国从1976年建立石油储备,1977年第一批石油入储,到1980年达1亿桶,1985年达5亿桶,1994年达近6亿桶,2006年达7亿桶。整个建立过程耗时近十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和石油收储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的威胁,并不担当调节石油市场供求价格波动的角色。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紧急动用至今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海湾战争期间,另一次是最近的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时。动用石油储备必须符合《能源政策和储备》法令所设定的三种可能出现的形式。

  由于遭受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重创,美国政府对石油危机极其敏感。即使是聪明的美国人也常常选择不明智之举,他们往往在高油价增加储备,在油价低迷时不增加或减少储量。

  日本石油储备因地制宜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一些国土面积小、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该如何开展储备工作?

  孙长远:日本国内没有石油资源,日本为国家储备石油所付出的资金,加上民间储备提供的利息补贴,合计达2万亿日元。日本政府把这笔巨大的经常性支出视为“国家安全成本”的投入。为了确保石油储备计划顺利实施,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平原狭小,地形破碎,且多火山地震,故不能像美国那样,建立庞大的地下油库储存原油和油品,也不可能完全采用地面储备,因而其储备方式也是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主要有地面储备、半地下储备、海上储备和地下洞穴储备等方式。从1980年建设第一家国家石油储备公司起到1996年8月,日本已建立10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从1978年起,日本开始征收石油税,对原油、各种石油产品、油气以及液化天然气征税,此项收入几乎全部作为石油储备基金。

  我们应当借鉴美日等国家的成熟做法,同时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

  高油价时不宜大规模储备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的石油消耗量很大,学界对建立石油储备的争议主要在哪里?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去研究和制定储备办法?

  孙长远: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继续上升,产油国的产量不能充分保证供应,油价会进一步上扬,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已刻不容缓。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维护和保障石油安全。油价不是重点。第三种观点认为,虽说政府在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过程中很可能会较多考虑能源安全,而较少考虑节省费用,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会在油价过高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进口石油来进行战略储备。我个人认为:1.与其急于建立石油储备,倒不如抓紧制定“石油储备法”,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作用和功能,储备的时机和规模,储备基地的选择和储备方式以及动用条件等加以规定,这样会减少很多盲目性;2.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不能效仿美日等发达国家,要适合中国国情,能源储备应多元化,石油储备多样化;3.在考虑成本效益的情况下,高油价时不宜大规模储备,应尽可能降低储备成本。
 
 
更多>同类资讯
• 2024中国石化润滑油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召开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 涪陵页岩气田深层常压页岩气产量大幅增长 • 今年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布 石化行业上
• 突破!中国石油,国内首个! • RMI报告:工业场景中大规模绿氢应用模式研究
• 天津港保税区:首批自产自用氢燃料电池叉车交付 • 辽宁华电铁岭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正式进入规
• 美锦氢能汽车销量位居行业第一 •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在郑召开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