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英雄侯祥麟的世纪人生(一)

   2005-09-10 石化石化

1499

核心提示: 一个科学家的命运,通常跟自己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真理的追求,总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最大动力题记 青山隐

      一个科学家的命运,通常跟自己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真理的追求,总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最大动力——题记 青山隐隐,夕阳正浓。
        这是一个世纪老人的朴素襟怀,这是一位科学家的不悔追求,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
        百年沧桑,几多浮沉。 他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昂首挺立时代潮头。 新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名字——侯祥麟。这位我国石化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把自己的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民族,一生不变。

        重 托 总理点题,老挂帅出征
       2003年5月25日,星期天。 91岁的侯祥麟早早起来,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温家宝总理轻车简从,来探望这位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 这是温总理第二次登门拜访了。望着侯祥麟仍像5年前那样思路清晰、精神饱满,总理笑了。 总理登门,还另有深意。 2003年,国家将启动“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此举事关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 这是一项“盘家底”的活,难度可想而知。 谁来主持?总理第一个想到了侯祥麟。 “您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您能够参加这项工作。”拉着侯祥麟的手,温总理说:“但考虑到您已年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 温总理的话,让侯祥麟如沐春风,深为感奋,思绪不由地划向了46年前……1957年,侯祥麟参与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那可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性工程。作为其中石油项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46年弹指一挥。雄关漫道,今又从头——历史的重任再次降临。 望着温总理殷切的眼神,侯祥麟郑重地点了点头。 老夫聊发少年狂,不待扬鞭自奋蹄。第二天,侯祥麟便出席了温总理召集的国务院办公会议——战略研究正式启动。 在有关部委和石油化工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侯祥麟等30位院士、86名学者,组成7个专题组,开始搞可行性研究。历经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调研,他们科学分析了我国和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及供需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原则、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温家宝总理指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课题组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研成果,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次研究集中和反映了科学家、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意见。这种集成研究方式是一个创举,是科学民主决策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实践。” 总理的肯定让课题组全体成员群情振奋,可有谁能体会到此时侯祥麟内心深处的痛楚? 2004年4月,侯祥麟的老伴不幸身染重疾,病情急转而下。6月25日,已处弥留之际。 当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召集国务院办公会议,听取课题组的汇报。作为课题负责人,侯祥麟将要做重点发言,他怎能不去? 会上,温总理侧身倾听,把亲切的目光投向这位慈祥的老人。 侯祥麟抖搂精神,字斟句酌,从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度,客观分析了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5分钟的发言,赢得了温总理和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一副瘦弱的身躯,竟能支撑起一个大国的战略! 然而,等侯祥麟开完会赶到医院时,妻子已深度昏迷,不能开口。当天下午,与他共同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伴“走”了,给这位92岁的老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可没过多久,侯祥麟又紧急将课题组成员召集来。“课题组只研究到2020年,而我国油气资源供应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2020年到2040年之间,我们要考虑到2050年该怎么办?……” 屋里的空气一瞬间凝固起来,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 “一个九十高龄的老人,在这么短时间内从失去至亲的巨痛中走出来,思考祖国的未来,这是何等的意志和勇气?”课题组成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感慨万千。 如今,每天上午9时,北京六铺坑的中石油大楼前,总会驶来一辆黑色轿车。从车上下来的老人清瘦矍铄,步伐稳健,热情地与周围的人打招呼…… 当别的老人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之时,身兼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高级顾问的侯祥麟仍照常上班,“我这个顾问,是既顾又问。” “您老干吗不在家好好享清福呀?”关心他的人没少劝。 “作为一个人,一个共产党员,总要做点事吧!”这个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总这么回答。 岂止是“做点事”?侯祥麟做的事,从来都是大手笔! “科学家的真正快乐在于创新与奉献。”侯祥麟常说,“一个工作搞成功了,我当然很高兴。但它对祖国、对人类有没有贡献?这更重要。如果有,我就更高兴了。” 一生襟报,唯此为大。 “能够见证历史,并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参与其中,是我的幸运。”侯祥麟淡淡地说。

        追 梦 胸怀理想,留学美国
       “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日本投降。”93岁的侯祥麟精神饱满,忆及60年前那场伟大的胜利,依旧心潮起伏。 出生辛亥,启蒙“五四”,求学战乱……从他睁眼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起,苦难便从未间断。幼年的侯祥麟,眼里充满了灰色。 残酷的现实让他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国弱人欺狼口羊!列强的野蛮侵略、残暴压迫,培养了他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愫;社会的不公、民众的苦难,激发起他寻找真理的执着热情。造化神奇。一堂化学课,竟会改变侯祥麟的一生。 “原子核中蕴藏着极大能量,如能释放出来将会产生巨大威力。”中学老师的话让他异常兴奋,终日畅想着将来去搞原子能研究,狠狠打击帝国主义。 “一时的幻想,却让我迷上了化学,并终生以此为业。”70多年前的机缘巧合,使侯祥麟从此踏上科学救国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让苦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的侯祥麟再也静坐不住。国家存亡、民族大义,深深敲打着一颗年轻的心:国难不赴,枉为丈夫! 奔走街头散发传单,山海关前慰问将士……在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侯祥麟像一朵翻腾的浪花,激涌向前。 然而,国民政府的一再退让,让侯祥麟彻底失望。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侯祥麟苦苦思索。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英文版的《资本论》……大学四年,除了修研专业,侯祥麟不断从进步书刊中汲获养分,如饥似渴。 “当时,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终生信仰,不曾动摇。”多年以后,侯祥麟仍庆幸及时找到了人生的“领航灯”。 一位江西籍同学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描述,让侯祥麟激动不已;而外国杂志中有关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更让他对共产党人由衷敬佩——他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一丝曙光。 “七七事变”,上海沦陷。对照时局,侯祥麟越来越感到,“时下之中国,更需要来一次剧烈的社会意义的‘化学反应’,而反应的‘催化剂’就是马列主义。” 辗转长沙,侯祥麟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1938年4月,侯祥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红色”便成为他世纪人生的厚重底色。 离桃源,经泸州,走纳溪——侯祥麟一路跋涉大西南。为便于工作,组织两次安排他加入国民党做地下工作,侯祥麟欣然应允。 时逢战乱,沿海遭日军封锁,中国军队汽油奇缺,情势万分危急。侯祥麟急国之所急,毅然投入油品研制的大军。 无油可炼,他就从菜籽油里炼制柴油,用煤干馏制取人造石油;燃料不足,他便设计出精馏塔,从白酒中提炼酒精…… 一滴汽油一滴血,一腔热血一腔爱。 抗战胜利前夕,党中央高瞻远瞩,拟派遣一批技术干部赴海外深造,为建设新中国积极准备。 组织的需要便是行动的指南。1945年,侯祥麟远渡重洋,负笈美国,而一同他带到异邦的,还有艰巨的红色使命。 硕士毕业、攻读博士,筹办读书会、建进步社团,侯祥麟的留学生活不但学业激进,而且社会工作成效斐然:宣传解放战争胜利,介绍中共建国方略,争取旅美学人支持,动员回国投身建设……侯祥麟发起成立的“留美科协”很快在美国30多个城市建立分会,800多名会员中先后有300多人回国,且大数成为各学科的开拓者、带头人。 “他是我们的引路人。”当年受侯祥麟感召回国的中科院院士陈能宽,如今也已年入耄耋,“‘留美科协’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先立一功!” 虽身处异乡,但那颗火热的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舍弃优越的工作条件,谢绝上司的好心挽留,1950年5月,38岁的侯祥麟启程回国,而此时距离他离开故土时已5载有余。 争 气 炼油英雄,功泽“神舟” 石油,工业的“血液”。解放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环视国内,仅有的玉门等几个小油矿,年产石油只十几万吨之微。 放眼国际,西方的禁运,使国内油品缺口极大,航空油品完全依赖苏联,导弹、原子弹等国防高科技项目的专用油品更是一片空白。 身为主抓炼油科技工作的“舵手”,侯祥麟焦虑万分,恨不得把自己血管里滚烫的鲜血变成石油,输给“贫血”的祖国母亲。 众多难题,错综复杂。最亟需解决的,当数航空煤油的国产化。 当时,中国飞机所用航空煤油一直靠进口。石油部曾组织试产,但飞机试飞时均出现发动机火焰筒严重烧蚀现象。 行内人都知道,火焰筒烧蚀意味着什么。“烧蚀严重,将会使火焰筒爆裂,导致机毁人亡。”侯祥麟很清楚这一点。 屋漏偏逢连阴雨。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航空煤油进口锐减,全国性“油荒”蔓延,中国飞机即将面临飞不起来的危急局面。 党中央对此高度关切。 “搞不出航空煤油,我们过天安门都得低着头啊!”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终日眉头紧锁。 “再不把航空煤油搞出来,我就把你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余秋里给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侯祥麟下了死命令。 军令如山。 架机器,测数据,作对比,侯祥麟亲领6个研究室的科技精英日夜苦干。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无数次挫折、失败,无数次分析、总结。 是油料有问题,还是火焰筒质量不过关? 用苏制火焰筒作试验,结果亦然;请苏联军工研究所做样品试验,仍无济于事。 攻关,似乎陷入了怪圈,迷失方向,无法自拔。 “没准是油料的成分太纯净了?”一个大胆的逆向思维猛然滑过,让侯祥麟等人灵感突现,“不妨加点‘杂质’试试!” 奇迹出现了:燃烧后火焰筒内壁不再出现烧蚀留下的坑坑点点。薄薄的“窗户纸”一经捅破——天堑变通途! 随着“33号添加剂”的加入,合格的国产航空煤油终于成功“分娩”。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59年,为确保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成功,多种特殊润滑油的研制任务,再一次横亘在侯祥麟面前。这不是一项普通的课题。高温安定性、低温流动性,耐高真空、高转速、强氧化……一系列超高性能指标要求,听听都犯晕。 资料贫乏,技术薄弱,设备短缺。 “你们的炼油是‘小茶壶’,搞不出什么名堂!”外国专家的嘲讽更让侯祥麟倍感侮辱。 “我就不信搞不出中国自己的‘争气油’!” 三年自然灾害,让科研人员个个面黄肌瘦。即便如此,侯祥麟照旧带领大家,建厂房、查资料、剖样品,平地起家。 这是一场无烟的战斗。有人牙齿脱落,有人脚趾烧断,更多人白血球骤减…… 顾不上化学中毒,顾不上爆炸危险,侯祥麟团队攻坚克难,闯过了一个个技术难关: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全部试制成功,一举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而时间仅仅过了一年。 虽然,在中国“两弹一星”辉煌的元勋簿上,人们无法找到像侯祥麟这样石油科技专家的名字,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在英武的“战鹰”展翅翱翔时,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的呼啸声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之上,无不凝结着侯祥麟与战友们的点点心血。 如今,侯祥麟等老一辈专家培养的技术骨干,已将新一代特种润滑油产品应用到“神舟”五号和即将升空的“神舟”六号飞船上——为祖国再立新功! 全球第5大石油生产国,炼油加工能力世界第二,炼油工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串串炫目的数字后面,浸透了多少像侯祥麟这样的科学家的血和汗! 一部新中国石油科技事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以侯祥麟为杰出代表的一代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奋争史。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发出了这个振聋发聩的经典判断。一百多年后,新中国的炼油技术奠基人侯祥麟,为其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创新之志 “五朵金花”迎风怒放,新“四朵金花”娇娆盛开 2005年6月3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希望大家自觉肩负起引领科技创新的重任……”耳畔回响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这位九旬老人的心里,激起了阵阵涟漪…… 科学家的使命在于探索未知。从步入科学殿堂的那一天起,“创新”二字便牢牢地定格为侯祥麟的职业信条。 “五朵金花”迎风怒放,就是侯祥麟丰厚创造力的表征。 “新技术,深加工”——为免受制于人,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的炼油政策导向,是要“吃光榨尽”;“三年过关,五年立足国内”——石油部提出的目标催人奋进。 应此背景,1962年秋,炼油工业的各路“英豪”齐聚北京香山,共商自主创新炼油新工艺、新技术之大计。 “香山会议”最终确立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5大工艺技术为主攻方向,并谐电影《五朵金花》中美丽的白族姑娘之音,取名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石化科学研究院义不容辞,担纲“主攻”。 “五朵金花”关乎全局,上下关注,能否绽放,时任副院长的侯祥麟压力重重。 “大到科研方向、方案制订,小到试验环节、材料准备,侯祥麟无不亲自过问。”当年参与攻坚的中科院院士闵恩泽记忆犹新。 然而,“种花”之路绝非坦途。 “五朵金花”之一的催化重整工艺,在石化工业中举足轻重。但由于需要金属铂作催化剂配料,让科研人员犯了大难。 要知道,铂比金子还贵重,中国无铂,全靠进口。有人认为这么搞不合算,不符国情。 谁料,平素和气的侯祥麟这一次竟力排众议,坚持用铂。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坚持,催化重整技术才喜获突破,荣升“金花”。 一朵,两朵……“五朵金花”在短时间内一一绽放,开花结果: ——到1965年底,“五朵金花”使10年规划原定于1972年完成的任务大为提前,让中国本十分落后的炼油工业技术很快接近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到1965年底,我国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4大类产品产量达617万吨,自给率100%,中国人用“洋油”的历史从此一去不返。 国家级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五朵金花”,朵朵艳丽,而哪一朵不饱浸“花农”侯祥麟的汗水? 随后,在侯祥麟的辛勤“浇灌”下,继“五朵金花”之后,“催化裂解”、“乙烯裂解炉”等4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又横空出世,被誉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 除了“种花”,实现国产化也是侯祥麟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 事实上,对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侯祥麟一直举双手赞成,即便身处“文革”,他也顶压支持。 但引进决非照搬照抄,侯祥麟看重的是“拿来主义”。 “那种你掏钱、人家给整套装置的‘交钥匙’工程,是落后的做法。”侯祥麟始终强调,“中国有一定基础,决不能满足于‘拿钥匙’!”在他看来,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石化工业发展的首要。 侯祥麟的“国产化战役”打得如火如荼: ——“催化裂解”技术出炉,让世界科技界和石化工业界为之一振,国际权威石油化学家预言:这将为世界石化工业开辟一条新路。果然,这个在国内拿下多项大奖的新技术,很快在美、日和欧洲等国获得专利,并作为中国首套石化工业成套技术出口到泰国,完成了我国重大炼油工艺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加氢裂化、这项被国外大公司长期垄断的重要炼油技术,实现国内自主研发,第一套该技术装置于1994年建成投产。…… 科学要求创新,而创新源自联想。 “下围棋时,你搁个子儿,好像没什么用,但后来就用上了,靠它赢了。”工作中,侯祥麟提倡要有意识地下几步“闲棋”,他称之为异想天开。 “异想不一定能天开,但没有异想,肯定开不了天。”多年实践,侯祥麟自有一套创新之道:“暂时付出点代价,没准儿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