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三低”气田的压裂勇士——记长庆石油勘探局井下技术作业处靖边项目部经理周丰(图)

   2011-05-13 石油石油

273

图为周丰在工作中。徐志武

  毛乌素沙漠公路在漫漫黄沙和稀疏的植被间延伸,十几辆三十多吨重的压裂设备车组成的车队平稳前行。主压车、混砂车、管汇车、仪表车……坐在指挥车里的长庆石油勘探局井下技术作业处靖边项目部经理周丰,习惯性地从第一辆数到最后一辆,想到又将有几口井被“驯服”产气,一份自豪从心底油然升起。

  13年间,周丰奔波在地跨5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在“三低”气田中建功立业;13年间,他带出集团公司“百面红旗单位”、井下作业压裂金牌队;13年间,他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甘肃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打磨成彻底的石油压裂人

  长庆油气田低渗、低压、低产,尤其低渗透世界罕见,平均渗透率只相当于其他油田的千分之一二,不压裂根本不会出油、出气,真可谓“井井有油,井井不流”。

  1994年,采油工程专业毕业的周丰,告别山清水秀的故乡、母校,来到雄浑壮阔的西北高原,来到长庆油田。报到当天晚上,他就和几名大学毕业生一起,一路颠簸到了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内蒙古纳林河乡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处试油177队二机组驻地。迎接他们的是偶尔映入眼帘的一两株芨芨草和沙漠上呼呼作响的大风。当晚,他们是在老师傅的指点下,用衬衫蒙着头进入梦乡的。

  “压,压,压,狠狠地压,石油战线催战马;压开地层千条缝,压进油层万方沙……”周丰经常听到这首《压裂歌》。从师傅那里,他知道了压裂人在长庆大会战中是怎样走过来的:红井子会战、牛毛井会战、大水坑会战,人拉肩扛,攻坚啃硬,压裂酸化层次一年一个新台阶……

  周丰明白了,与前辈和现在的师傅们相比,自己仅仅是多读了几本书、多认了几个英语单词而已。自己应该学沙漠中的红柳,把根深深地扎下去,要学知识,还要锤炼出顽强的意志。

  一边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应对水土不服,一边开始学着过真正压裂人的生活。周丰从上小班开始,排油管、刷丝扣、拉毛头、洗滤芯……这些不起眼儿的小活儿,他总是干得一丝不苟。不懂的,他向师傅请教;不熟练的,他反复操练。每天回到驻地,周丰都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所接触设备的特性、操作要领和一天的收获。

  1995年,在柳123—32井施工中,下油管冲砂遇阻,必须打完铅印,送到项目部才能确定下一步方案。可是井场路况极差,一般的车根本进不来,心急如焚的周丰就扛上十多公斤重、油腻腻的铅印,一步一步向公路方向走去。沙漠的盛夏,太阳高悬,就是不动也感觉燥热。周丰走着走着满头大汗,没走多远衣服就湿透了。周丰边走边擦汗,走了十几公里,终于坐上了等在公路边的车。

  戈壁滩上,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方圆几十公里不见人烟,有时工作在井上一呆就是几个月,回来几乎连话都不会说了。1995年秋季,陕190井需要驻井,周丰和另外一名职工留下了。

  两个守井人、一口孤零零的井、满眼的黄沙,还有一条狗。一呆,就是四个半月。开始时两个人还可以拉拉话,到后来,你看我,我看你,都没话说了。实在无聊的时候,两个人就会跟狗一起满井场跑,或扯开嗓子,对着空旷的山野大声喊叫。

  沙漠里的蚊子个头大,胆子大,毒性大,一口咬下去,先是一个小红点,很快便隆起一个包,又痒又疼。被蚊子咬了,周丰就用从当地老乡那儿学来的土办法对付——用唾液涂涂。

  就是在寂寞的日子里,周丰的生活也很有规律。每天凌晨,在山峁上跑步,尔后背英语单词。早饭后,清扫井场,保养器械。夜晚总是漫长的,孤灯相伴,周丰神情专注地看着一本又一本专业书籍……

  为便于了解国外的行业信息,周丰苦学英语,宿舍墙壁上贴满写着英语单词的小纸条;为了学好专业,他随身带着书,有空就看上几页。

  工作3年,周丰没有回家探望父母,却写下十几万字的学习心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结构、油气储量,工程技术通井、洗井、射孔、地层求初产、酸化、压裂、排液等技术要领。他把自己从江南书生打造成石油压裂人。

  当压裂水平上台阶的先锋

  2000年,为了高效开发低渗透气藏,长庆局决定从国外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SS—2000型压裂机组,同时组建压裂五队。周丰从试油队队长岗位调任压裂大队副大队长,成为这项工作的牵头人。

  感觉到压力的周丰把铁人王进喜的话“地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反反复复写满一张纸。2000年10月10日,周丰作为设备验收人员走出国门。他一门心思放在SS—2000型压裂机组上,反复演练模拟操作,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2001年6月,SS—2000型压裂机组在井下压裂五队安家落户。不料,作为压裂施工“心脏”的混砂车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测试时一切正常,却在整套设备连机测试过程中失灵了。请来的外国专家琢磨了几天,耸耸肩,一摊手,一筹莫展。

  周丰等不及了,成立了攻关小组,“找说明书,就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也要让这家伙转起来。”

  60多本薄厚不一的英文说明书摞起来将近一米高。由于机组专业性太强,周丰只能和大家一起,左边一本《英汉大词典》,右边一本《石油专业词汇手册》,还要查阅从图书室借来的50多种、上千册国外石油机械方面的书籍、杂志。

  白天摸索着调试设备,晚上还要继续翻译说明书。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啃包方便面;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一天最多能睡上4个小时。在周丰的办公室兼宿舍里,桌子、凳子、沙发、茶几、窗台、床头,甚至碗边和筷子上,都贴着一张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英语单词。没有人知道周丰他们吃了多少苦,大家只看到周丰的嘴唇上起满了水泡,眼里布满了血丝。

  那段时间里,周丰和攻关小组的8个人吃掉了30多箱方便面。从那以后,周丰一见到方便面就反胃。20多天,周丰和他的攻关小组夜以继日,终于翻译编写出80多万字的《SS—2000型压裂机组技术性能手册》,还编写了6种机型的操作规程、保养规程的巡回检查制度。

  拿着这些自产的“土手册”,周丰和压裂五队与洋设备摸爬滚打,很快摸清了混砂车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脾性”,还一步一步消化、吸收了机组每台设备的使用方法,并逐步改造、开发、完善了整套设备的应用技术,使之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复杂情况应对自如。

  2001年11月10日,SS—2000型压裂机组在长庆靖边气田靖20—22井投入使用一次成功,施工合格率100%,执行设计符合率100%,正式宣告长庆的压裂史迈入一个新阶段。

  SS—2000型压裂机组正常运转了,周丰终于能回趟家了。妻子下班后,发现门前有两只沙子印成的脚印。走进客厅,见丈夫歪在沙发上睡得正香,鼾声阵阵,娇小的妻子连拉带拽终于把周丰弄到床上,回头却发现沙发上留下一层沙子——那是从周丰衣服和裤兜里流出来的。

  周丰在他的压裂王国里如痴如醉:2002年夏天,面对2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能建设任务,凭借对设备性能的烂熟于心,周丰把SS—2000型压裂机组重新搭配组合,优化成两套机组分头独立作战,为西气东输工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得知这个消息,美国设备厂家对周丰竖起了大拇指,甚至要不惜重金“挖”走周丰。

  二氧化碳压裂技术是一项适合长庆“三低”气田特点的新型技术,周丰带领技术干部广泛调研、实践,终于让这一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勘探开发中施展威力。

  随着进口压裂车使用年限的增加,一些部位出现配件老化、性能衰退现象。周丰带领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使设备易损件实现国产化,以“修、改、代”的方法延长主要设备的使用寿命,为大气田快节奏高效率开发作出了贡献。

  短短几年,周丰带领压裂五队推广新工艺、新技术16项,使长庆局的压裂技术稳步提升,不仅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一支不可或缺的压裂主力军,同时也在国际领先的压裂设备领域创出了响亮的“长庆”品牌。

  带出能打硬仗的队伍

  周丰走上管理岗位后,先后带出长庆作业系统几个“名牌”队伍:在试油177队当队长,他把这个队带成全国“青年文明号”和集团公司“精品工程示范队”;在压裂五队当队长,他把五队带成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集团公司“百面红旗单位”、“金牌队”;在靖安项目部当经理,在承担着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处主业60%产值指标的任务中,他又带出来一个响当当的标杆队。

  周丰带队伍有什么秘诀吗?他的回答是:“纪律管军,技术强军,市场阅军。”

  压裂5队组建后,职工最先从开会领教了周丰的“严”。SS-2000压裂车进入庆阳调试基地后的第一天7时50分,周丰一声“开会”,场地上的工人慢腾腾地聚拢过来。“大家按个头排队站好!”周丰严厉认真的语气让职工露出诧异的神情,“又不是小学生,站啥队啊?”

  周丰告诉大家,压裂队就像要打硬仗的部队,没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怎么可能有战斗力?从此,每天开工、收工都要开会,布置任务、总结工作成为固定的内容。

  在压裂五队,车队行进有固定的车距、有规定的休息地点,职工要按时熄灯就寝。有人跟周丰说:“咱们是油田人,你带队伍可有军事化的味道啊!”周丰回应,一个团队形成好的风气不容易,可一个人的坏习惯可能就辐射到一大片。在外施工的队伍没个规矩,就打不了硬仗;打不了硬仗,怎么对付得了“三低”气田?

  1998年8月,柳42-17井试气压裂,为了加快生产进度,早日投产,在没有通洗井的情况下,就进行射孔作业,周丰得知后立即赶赴现场,要求重新通井、洗井,并免去当班班长的职务。后来他又专门组织职工学习,分析不规范操作有可能带来的后果。

  事实证明,周丰带的队伍确实能打硬仗。1999年3月,长庆气田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建工程打响了。靖11—13井是一口开发井,对大气田的开发至关重要。接到5天后实施压裂的任务,周丰和职工高强度紧张施工,硬是完成了原需6天的工作量,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对这口井正式实施酸化。

  2002年7月,压裂五队接到对靖边气田3口井压裂施工的任务,车队行进到一段山路,因山洪冲刷造成道路塌方,车队无法前进。周丰跳下车,看了看塌方的路面,说:“施工要紧,不能等着派装载机来开路,就是自己垫也要把路尽早打通。”他拿起铁锹,跳到塌方路段,带头挖土垫路。大家齐动手,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车队终于通过险段。

  2002年7月15日到8月25日的40多天里,周丰带着压裂车队转战14个县市,行程1.6万公里,完成压裂酸化63层次,为西气东输按时输气作出了贡献。压裂五队荣获“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和“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被评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周丰的笔记本每页上都用竖线划出1/6,职工的技术培训一度是他记得最多的内容。他见缝插针地办职工培训班,时而在会议室,时而在井场,时而在餐厅,长则三五天,短则三两个小时。每次来了专家,周丰总会分外热情地拉上人家,“给我们讲一讲。”

  压裂五队职工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参加陕西省技术比赛包揽了前三名;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引进SS-2000压裂设备,6名压裂五队的人员到现场技术服务;长年与壳牌合作,外方监督对“周丰的队伍”完全放心……

  周丰管理队伍不仅用制度,更在用情。有的职工还没到轮休的日子就表现出精神状态不太好,周丰会让他提前回家休整;有的职工为买房子钱不够心情郁闷,他连夜回家取来救急钱;困难职工为孩子有病住院而发愁,他动员大家捐款帮忙……

  2002年农历八月十五,周丰跟往常一样,带着队伍完成了当天的压裂任务,不知谁说了句“今天是中秋节,看来今年的中秋又要在工作中度过了”。看着职工一个个满头大汗、浑身油污,周丰决定让大家到附近的乌审旗过中秋,自己留在井场看守。看着大家渐渐走远,周丰巡查好井场,坐在驾驶室,透过窗外的月光,看着寂静清冷的井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放下电话,翻来覆去,数着星星。

  日出日落,风霜雨雪。为了把鄂尔多斯盆地建成石油天然气的重要能源基地,周丰和他的队伍转战沙漠、戈壁、山巅、沟壑,在“三低”气田上唱着激昂振奋的战歌:“压裂将士奔向四方,为了油气何惧风霜。攻克低渗夺高产,井下工人高唱压裂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