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榜样”故事之十三:周丰的故事

   2011-05-13 石油石油

228

  机组优化组合 创出新纪录

  2002年,长庆大气田生产建设热火朝天,靖边天然气作为西气东输的“先锋气”要远输长江三角洲,压裂人的施工任务非常艰巨。

  7月下旬,井下作业处压裂五队在靖边气田南部靖46—5井等3口井压裂施工。只有一套压裂机组,却有3口井等着施工,周丰和技术人员研究着如何才能提高生产进度。

  一套SS—2000型压裂机组有8辆压裂车、一辆仪表车、两辆混砂车和一辆管汇车,通常在一口井施工时不需要同时全套动用。为什么不能尝试重新组合、配套使用呢?周丰动上了脑筋。凭借对车辆设备性能的熟悉,周丰将一套SS—2000型压裂机组一分为二:前4辆压裂车与一辆70桶混砂车一组,配上一辆管汇车、一辆仪表车;另改装出的仪表车和管汇车,与后4辆压裂车和100桶混砂车组成又一套机组。

  9月7日,周丰和党支部书记各率领一套机组,南北甩开,分头独立作战,两个井场同时用上了SS—2000型压裂机组。就在这一天,他们创造了日压裂酸化3口井、7层次的生产纪录。

  “油田人真辛苦”

  1997年7月,正是靖安油田产能建设的紧要关头,施工安排紧密。试油177队技术员周丰带着一个机组在柳84—49井施工。24日,这口井压裂求产后,还剩下最后一道施工工序——冲砂面。为了抢时间,周丰建议完井搬迁与最后这个工序同时进行。

  不料,由于地层复杂等原因,砂面用各种办法怎么也冲不下去。眼看搬迁工作无法进行,不但要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而且十几辆搬家车白跑一趟要浪费2万多元。

  职工看着周丰,等他拿主意。周丰沉思片刻,决定除了油管和井架外,其他设备设施全部搬走。在没有生活设施的情况下,他带领6名职工吃住在附近的老乡家里。

  人手少,施工量却不少,周丰和职工们只能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到晚上九十点钟才收工。一天下来,几个人都弄得一身水、一身泥,吃了饭就倒头休息。房东老乡看着这群小伙子疲惫的样子,心疼得直念叨“油田人真辛苦”。

  第四天,一夜的暴雨把出村的道路冲断了。房东大爷告诉周丰,路不通,你们就先歇歇吧。周丰说,时间容不得休息,抓紧干完这口井还得去赶上前头的队伍,那里的施工正需要人手。说完,他带领职工绕了几公里的路,跋涉到井场继续施工。

  偏偏电台又出现故障失去与前指的联系,现场只能靠周丰自己指挥。一周的时间里,周丰和同事们将一根根油管起出又入井,共起下钻12趟,起下油管2230根。

  为“天字号”工程献礼

  1999年3月,长庆气田“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工程”这个“天字号”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试油177队在队长周丰的带领下主动请缨参战,来到地处毛乌素沙漠南沿的长庆局天然气产能建设指挥部所在地靖边。

  试油队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4套试油机组从100公里以外的靖南山区到靖边的搬迁和试油转试气的策划及配套工作。

  正当机组配套接近尾声时,队上接到指挥部的指令,决定对地层显示良好的J11—13井进行酸化和试气作业。这口井试气资料的获得,对这一区块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接到命令的周丰愣了一下:距开工只有5天时间,而试油队就是以最快的时间打井架基础、绷绳坑,再正式实施酸化施工,至少也需要6天时间。而“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工程”誓师动员大会也要在5天后召开。

  周丰迅速召开队委会及骨干会议进行讨论,一致决定“打场硬仗”。一散会,周丰立即组织人员准备材料装车,自己带领一班骨干奔赴80公里以外的井上。一天,两天……不分昼夜的高强度紧张施工,周丰和试油177队职工终于在第五天早上8点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J11-13井正式酸化,经测试获得无阻流量为日产151万立方米的巨大气流,为这一区块的进一步开发布井提供了可靠依据。就在这天的誓师大会上,周丰发言:“我们要以高质量的施工,向‘天字号’工程交上圆满的答卷。”

  二氧化碳压裂技术“落户”长庆

  长庆气田的“三低”特点给压裂人不断提出新课题。二氧化碳压裂技术是一项适合“三低”的新型技术,它能在改造地层的同时减少对油气层的伤害,加快返排速度,增加油气产量,但同时这项技术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此项技术对长庆来说是一个空白,当时国内只有某油田一家单位掌握。2001年11月,长庆局井下技术作业处决定引进此项新技术,处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周丰。

  周丰带领几名技术干部到这家油田的二氧化碳压裂施工现场取经学习,并请专家到长庆局现场指导。

  引进的SS-2000压裂机组中有二氧化碳泵车,他们学着别人的样子试了一次,因冷却不到位,导致二氧化碳结成了干冰。周丰派操作工韩旭辉和詹勇去3个现场调研,得到的结果是这家单位也出现过几次类似的问题,还险些酿成事故。

  “一定是设备本身存在问题!”周丰确定了自己的判断,认为使用泵车就必须要再增加一根气相管线。后来,厂家人员按照周丰的要求改进了设计。

  从试验台的单车试验到施工现场简单的二氧化碳返替试验,周丰边学习、边摸索,逐渐找到了门路。经过苏里格6口气井的压裂,验证了该技术的良好效果。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验证,周丰还将二氧化碳压裂技术扩展为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增能压裂、吞吐压裂和助排压裂等多项工艺。并且,他牵头组织编写了《二氧化碳压裂技术现场实施细则》,对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实行“定人、定机、定岗”管理,完善了一套系统的管理流程,在苏里格气田的勘探过程中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外方监督免检的队伍

  榆29—27井是长庆局和壳牌公司在榆林气田长北区块合作开发的第一口井,也是长庆局最早推进HSE体系管理的施工井之一。1999年9月下旬,经过上级精选和壳牌公司的验收,试气177队承担下这口井的反承包试气任务。

  第一次压裂施工的准备工作开始了,工人们依照以往的操作程序推进各个环节。当安装大罐闸门时,一名工人将贮液罐4寸闸门由壬头的丝扣刷干净后,直接连接到压裂车上水管线。壳牌负责现场施工监督范·本看到后连说“NO,NO,NO”,迅速走到这个工人跟前,弯下身子卸下丝扣,拿起钢刷刷净丝扣,放到净水下冲洗,抹上黄油后才安装。这位工人站在旁边看着,却一脸的不以为然。

  周丰看到了这一过程,他走过来请示外方暂时停工,中方需要开个现场会。他当着全队员工的面把刚装好的闸门拆下来,又按范·本的安装程序做了一遍。然后,他转过身对范·本说:“从此以后,安装每一个闸门我们都会严格按照这个程序来做。”范·本竖起了大拇指,连说OK。周丰对压裂队成员说,大家别认为这是外方在吹毛求疵,这就是HSE体系所要求做到的。只有做好每个细节,施工质量和安全才能有保证。

  自从这次接触,范·本很少再来试油177队检查了。他说:“有周丰,我放心。”从那时到现在,周丰的队伍已经与壳牌合作了近80口井。

  “严”字当头带出技术骨干

  1998年8月,试油177队在柳42-17的试气压裂施工,班长高昌在没有通洗井的情况下,就通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射孔操作。周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驱车赶到现场,要求重新通井、洗井,并严厉批评了高昌,当即宣布高昌停职检查1个月,扣除200元生活费,撤掉其班长职务。

  周丰命令高昌深刻反省,认真总结。周丰给高昌讲这种操作的严重后果。虽然高晶的本意是为加快进度早日投产,同时还给队里节省成本,但是一旦当时的危险隐患成为现实,后续的成本和损失都将是巨大的。一个月后,重新上岗的高昌把这件事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其他人,他严格要求自己,很快成为一名专业技术过硬的司钻。

  与高昌不同,赵杰是周丰硬“逼”出来的技术能手。2001年6月,周丰选出以前在试油机组当司机的赵杰上SS-2000型压裂机组混砂车。这是压裂机组中最核心的技术岗位,一旦出了问题其他机组都要停止工作。技校毕业的赵杰担心自己胜任不了。

  周丰看出了他的畏难情绪就对他说:“年轻小伙子你怕啥?你有上进心,干吧,相信你能行!”他给赵杰提出了要求:必须每天记“工作写实”,把今天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会的都一一清楚地写在上面。周丰每天检查。在周丰的督促下,赵杰进步很快。2007年8月,长庆局派员工去美国培训学习,赵杰是唯一一名以操作工身份参加的。年底井下处要引进最先进的压裂设备同时组建压裂六队,赵杰的任务就是操作新混砂车。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