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抓住机遇 盯紧CDM项目

   2010-06-04

32

 

    6月3日讯 山西是能源消耗大省,在实施CDM项目方面潜力巨大,山西化工企业积极申报CDM减排项目,一些企业已获得减排收益。
  5月31日,从山西阳煤集团获悉,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刚刚核证签发了阳煤集团煤层气发电项目2010年二氧化碳减排量73万吨。按照约定,阳煤集团将从国际买家获得减排收益592万欧元(合人民币5,400万元)。山西省环保厅原副厅长李广信说:“经过测算,仅山西一地,就拥有上亿吨的碳减排量。按照每吨8欧元折算,山西靠出售碳排放权可以获得近百亿元。”
  “‘空气’能卖钱,都是因为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定。《京都议定书》引入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CDM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李广信说。
  他介绍,CDM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提供了商机,使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作为商品在国际上交易。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CDM项目获得部分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发达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去完成指标,通过投资和投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按照每吨多少美元的价格把少排的二氧化碳买过来,相当于完成了自己的减排指标,这样既完成减排任务,又少花钱。
  山西的CDM项目发展,可以用“早”、“热”来形容。山西是能源消耗大省,在实施CDM项目方面潜力巨大。该省烟尘排放量全国第一,工业粉尘全国第三,二氧化硫全国第五……可以说山西是全国碳排放污染大省。如果要立即减下来,是不太可能的。但《京都议定书》中CDM方式的出现,给该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清洁生产带来了机遇。
  截至2009年底,山西省通过国家发改委的CDM项目有91个,其二氧化碳减排量位居全国第四位。按照2009年山西省减排目标中的二氧化硫一项,减排目标为0.44万吨,减排率0.34%。如果减排0.44万吨二氧化硫全部纳入CDM减排项目,按照2009年交易价格3,100元/吨计算,那么该省因减排二氧化硫获得的碳排放交易所得为1,364万元。这表明山西省节能减排有巨大的空间,换句话说有着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这使得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得到加强,而一些企业已经从CDM项目获得额外效益。
  山西省晋煤集团120MW煤层气发电厂CDM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层气利用CDM项目,预计项目每年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约300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5年多的建设,2010年5月11日,该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获得成功注册,开始计算减排量。
  在阳煤集团,通过充分利用瓦斯减少对大气的排放。该公司同时与国际碳组织合作,通过CDM把排放指标卖给发达国家。3个瓦斯发电厂加上氧化铝分公司,阳煤集团光卖碳的排放指标就上亿元。2009年阳煤集团煤层气利用量达3.1333亿立方米,销售收入近11,891万元,在CDM项目和煤层气抽采开发利用方面共获得国家政策性补贴收益及减排等碳交易收益1.3174亿元。
  而此前阳煤集团与瑞典碳资产市场就开发阳煤平舒煤矿“煤矿乏风氧化项目”签约。瑞典与阳煤集团合作,利用德国技术对煤矿排放的瓦斯进行全部回收利用的环保CDM项目。项目整个处理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率达99%以上,是目前山西一项减排量大、国际贡献度显著的优质CDM项目。
  项目的实施,不但可提高瓦斯资源的利用价值,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将为煤矿区环境保护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就在阳煤集团卖“空气”创汇的同时,另一项“碳交易”山西省吕梁市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的第一单CDM交易----山西亚通焦煤集团与瑞典碳资产有限公司CDM项目购碳协议也在北京正式签署。据悉,该项目是目前山西省吕梁市最大的CDM交易项目。这一项目协议购买的减排量由山西亚通2×12MW清洁型热回收焦炉余热发电项目产生,项目期为10年。预计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15万吨,每年为企业带来上千万元的减排收益,同时可降低能源消耗,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打开绿色中国环境交易网,山西企业上报的关于山西的煤层气回收利用项目就有10多个。除此之外,还有山西天脊集团第三硝酸生产线氧化亚氮减排项目等一批项目,涉及行业范围非常之广。山西CDM这块蛋糕在欧美市场非常诱人,最多的时候,大概有几百家外国机构来晋寻找合作机会。
  专家指出,由于碳交易在中国刚刚起步,目前也仅少量地加入了CDM项目。因此,专家呼吁,山西要抓住机遇,把“空气”卖到欧美去创汇。
  专家建议,重要的是把涉足领域的市场进行提前规划,为企业提供碳排放和碳金融知识、技术、管理及交易平台,加强对企业碳排放交易的管理和政策扶持,增强山西碳排放交易的发言权、定价权,使得山西在今后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走得更稳健,让企业在减排的同时得到实惠。同时,山西要做的是把温室气体排放的“家底”摸清,结合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和目标,给全省经济发展腾出排放空间,通过科技手段寻找减碳途径,选好项目开展试点工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