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图)

   2011-05-13 石油石油

206

图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外景。窦丽娟

  铁人的誓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铁人的追求: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考验。

  铁人的志气:我们一定要把祖国建设得好好的,不受别人侵略,我们要在世界上喊得响响亮亮的,我们是中国人。

  铁人的情怀:我们打井的,讲干劲,要猛如老虎。讲细劲,要细如绣花。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有一个亲切而响亮的名字——铁人王进喜,让所有的石油儿女为之自豪。有一种创业精神——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永远向前。有一面高扬的旗帜——大庆红旗,引领着中国石油事业快速发展。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他把自己与祖国石油工业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终生心系钻井,魂系石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来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正前方铁人手扶刹把的雕像巍然矗立。这一经典形象揭示了纪念馆的主题,增添了纪念馆的灵气和神韵。温家宝总理题写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八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广场两侧分别映衬着《崛起》和《奋进》的群雕,生动地反映了大庆会战队伍是以铁人为代表的英雄群体。从建筑外形上一眼望去,巍巍挺立的钻头造型,“工人”二字的组合,象征铁人王进喜生命年轮的47级台阶……这些元素符号的运用,赋予纪念馆鲜活的石油行业特征和钻井工人的个性特点。

  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群雕——《石油魂》。气势磅礴的雕塑群反映了从大庆石油大会战中走出来的英雄群体。他们当中有钻井、采油、油建工人,有党政机关干部、专家教授以及职工家属。在栩栩如生的英雄群体中,最突出的是铁人王进喜的高大形象。这些构成了一幅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会战英雄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满怀爱国热情,在热火朝天的石油大会战中走来的群体形象,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力量。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人物纪念馆中首次运用表现石油工业题材的多媒体半景画。《大庆石油会战》便是当年石油大会战的一个缩影。一望无际美丽的大草原,点缀着多个晶莹闪亮的泡沼,笔直的滨洲铁路斜卧其中,远处隐约可见住户不多的村落。画面上井架林立,油井成排,防护林成行,运输车辆来来往往,到处呈现一派机器轰鸣、人欢马叫、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钻井工人正在打井,转盘飞转,钻机轰鸣;油建职工正全力抢建井站,粉刷井口房;解放军战士在抢建八一输水管线;劳动家属在开荒种地,和职工一起建造“干打垒”;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专家教授和大批科技人员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研究试验;“万人誓师大会”、“六一首车原油外运”等画面栩栩如生。3台投影机配合场景演示着真实的历史资料,形象、生动、宏观地再现了以铁人为代表的会战职工克服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气壮山河石油大会战中的感人场面。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受到鼓舞、激励和鞭策。

  纪念馆里《人拉肩扛》的场景让观众深受教育和感动,铁人带领1205钻井队人拉肩扛运钻机的时间、地点、环境用大型文物和大尺度的模型、天然景观及动态投影表现,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号子声、呐喊声响彻云天,令人震撼,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艰难创业之中。

  进入开放的《牛棚指挥所》,你会感受到大会战时紧张的生产生活气息。置身其中,如同参加会战的其中一员,深切体味着会战队伍艰苦的条件,也领悟到会战领导与全体将士同甘共苦的奋斗精神。

  在场景《铁人办学》前,家住解放村的马健华感慨地说,当年她大哥、大姐跟随父母来到这里,没有学校,整天在草原上跑,像个野孩子。是铁人办起了学校,我们后来都在铁人小学上学。“铁人小学”是铁人在钻井二大队办起的大庆油田第一所学校。当时没有教室,铁人组织人支起帐篷;没有桌椅,就用砖头垒起土台子代替;没有黑板,找块木板刨平涂上黑色油漆;没有教师,就请有文化的职工当教师。第一批只有8个学生,王进喜任校长,并为学生上了第一课。场景《铁人办学》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铁人的崇敬与爱戴。

  场景《跑井》表现了王进喜当大队长以后,养成了“跑井”的习惯,为井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场景中,隆冬时节,寒风肆虐,滴水成冰,钢铁似乎都在严寒中退却,而我们的英雄铁人却骑着摩托车,身着老羊皮袄,背着小挎包和笔记本,带着干粮袋和工具袋,顶风冒雪,深入井场,靠前指挥。逼真的人物雕塑,形象的道具模型,生动的画面效果,又一次诠释了铁人精神的丰厚内涵。

  7月28日8时,记者在铁人纪念馆看到一群穿戴整齐的年轻人正簇拥着一位胸佩军功章的老人缓缓地走向铁人纪念馆。记者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叫武文祥,今年80岁,曾参加过解放兰州、石家庄、天津的战役和抗美援朝,在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是1960年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老英雄、老会战。他与大庆油田技术监督中心的几十名团员青年冒着36摄氏度的高温来到铁人纪念馆,缅怀铁人王进喜的光辉事迹。炎炎酷暑,挡不住老英雄、老会战火热的情怀。团员青年围坐在铁人塑像前听老英雄讲述大庆会战史,回忆和铁人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

  7月31日14时,记者再次来到铁人纪念馆。每来一次,心灵都有一种震撼,一种感动,一种怀念,一种力量。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9月26日开馆到2007年8月13日,已有来自社会各界的24.7万人次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面对厚重的创业史,我们看到岁月的沧桑,王进喜用他47岁短暂的人生,努力去书写中国石油的辉煌。面对厚重的创业史,我们看到一面旗帜,感受到一种激情。这位打井巨人、精神巨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国家积累了财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毛泽东主席接见王进喜时,称他是“工业的带头人”,周恩来关怀地说他是“大庆的优秀代表”,邓小平两次接见他给予高度赞扬,江泽民亲切地说:“王进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胡锦涛鼓励大庆人:“珍惜大庆光荣史,再创大庆新辉煌。”温家宝深情地说:“我对大庆有感情,我对铁人有感情。”

  “我们的眼光不要光盯着自己井架上那面小红旗,我们要争的是党和国家的大红旗。”“我从小是放牛的,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纪念馆里,铁人王进喜铿锵有力的话语久久地在耳边回响……

  记者感言:

  铁人王进喜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伟业不朽,精神永存。他用终生实践所创造的铁人精神犹如基因和血脉,在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中不断传承,内化为人文品质,铸造成精神动力。特别是他那“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深刻地影响和鼓舞着几代石油人,成为人们干事创业的座右铭。

  时事变迁,物换星移。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早已流淌在石油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丰碑。

  背景链接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1975年、1991年两次进行改建。2003年10月8日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之际迁建新馆。2006年8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为纪念馆题写馆名。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纪念日正式开馆。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高度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铁人王进喜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建筑顶部为钻头造型,象征大庆油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展览共分石油魂、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永远的铁人九部分,展出珍贵历史照片350余幅,珍贵文物近千件,馆藏品5000余件。有很多珍贵文物,如铁人参加群英会戴过的前进帽、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时领导用过的行军床、李敬日记、铁人用过的笔记本、记账单、1960年职工学“两论”的心得笔记、“五两保三餐”的下米账等都是首次展出。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特约记者 窦丽娟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