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2011-05-13 石油石油

113

     中国石油大学已建立起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水合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验室,在水合物热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优质能源,分布广,储量大。专家认为,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能源。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此项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据考察,在大陆永冻区下面以及在许多大洋沉积物中,有巨大储量的烃类储存于“冰”中,所谓的“冰”就是天然气水合物。据能源专家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蕴藏的天然气总量约1.8万亿~2.1万亿立方米,有机碳储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总碳量的两倍。我国海域辽阔,初步调查表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其广阔的资源前景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确认和查明我国海域和专属经济区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域和资源量,2002年,国家批准设立了水合物专项“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测与评价”。“十一五”期间,“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又设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重大项目。国家科学技术部制定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大规模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探索研究被列为能源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可见国家对水合物资源调查和勘探工作非常重视。这也说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符合国家的重大、长远需求。作为一种潜力巨大、未被开发的能源资源,针对它的科学与技术研究也必然是长期的。

  中国石油大学著名化工专家郭天民教授(已故,原化工热力学和流体相平衡学科带头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率先倡导,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最早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已建立起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水合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验室,在水合物热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在50篇以上,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在基于水合物原理的应用技术开发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水合物法分离气体技术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仅2006年度,该校就在水合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绩,在竞争进入国家项目支持方面取得大面积丰收。由该校化工学院、资源与信息学院的相关教授通力合作,通过激烈竞争,该校获得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实验模拟技术”的主持权。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总经费达到了800万元人民币,由该校两位年轻教授孙长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和邱楠生分别担任正、副课题长。中国石油大学还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参加了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牵头的另一项“863”计划的重大项目课题“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开采技术”。该课题研究总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该校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的有关人员参加了该课题研究。“863”计划海洋领域重大项目“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总经费预算高达2亿元人民币。该校化工专家陈光进教授被国家科技部聘为这一重大项目的总体专家和牵头人。2006年已经启动了9大研究课题,今后还将陆续启动一些课题,或对已立课题进行滚动支持。

  中国石油大学在有关水合物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化工学院、资源与信息学院的有关教授通力合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东省联合资助的重点基金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和原位转化研究”的支持。2006年,在水合物研究方面,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个面上项目的资助。近5年,中国石油大学已经在水合物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个面上项目的资助。目前中国石油大学是国内惟一在水合物研究方面同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和面上项目资助的单位。这些项目的取得,为该校今后继续保持在国内水合物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崭露头角,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创造了条件。

  中国石油大学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有影响的项目支持,得益于以下两个优势条件。其一,郭天民等老一辈石油化工专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超前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力。其二,该校对跨院系、跨大型学科联合研究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技术保障。“863”重大项目课题和重点基金项目的取得,均依靠了跨学科的联合,其中校领导给予了很多具体支持帮助。应该说,这是中国石油大学第一个跨大学科(地学、化学、开发工程)联合申请国家重大项目的成功范例。科技人员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联合攻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研究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